原標題:“十四五”以來,廣西全力兜住兜準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救助提質增效 溫暖可感可及
“原以為要回老家河南申辦低保,沒想到在南寧就能直接辦理,太方便了!”11月20日,南寧市江南區鑫金綠洲小區居民劉曉萍(化名)説。
56歲的劉曉萍與丈夫從河南省柘城縣來到南寧務工,她患癌後喪失勞動能力,丈夫在工地打零工收入微薄。每月約2000元的醫療支出,家庭不堪重負。
“如今每月有690元的低保金,減輕了一些負擔。”劉曉萍説,得益於南寧市推行的居住地申辦低保政策,她無需返回原籍申辦低保,從材料整理到表格填報,那洪街道全程協助辦理並快速審核。去年9月起,她與丈夫被納入城市低保範圍,每人每月可領取345元低保金。
劉曉萍一家的受助經歷,是廣西打破戶籍壁壘、優化民生服務的縮影。為破解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戶籍在外地、困難在本地、救助難落地”的現實堵點,2021年,南寧市率先試點推行居住地申辦低保等社會救助改革,將救助申請由“戶籍地辦”轉向“居住地辦”,明確廣西戶籍困難群眾只需出具在南寧市轄區內長期居住的相關材料,即可在經常居住地提出低保和臨時救助申請。2023年,政策再升級,將社會救助的對象範圍放寬至在南寧市長期生活居住的非廣西戶籍群眾,徹底打破戶籍壁壘。
“以居住地申辦低保等社會救助,是南寧市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改革社會救助制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的一項創新舉措。”南寧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辦公室主任崔瑋介紹,截至2025年10月底,南寧市在非戶籍地享受低保1.354萬人,累計發放低保金6359.72萬元;在非戶籍地享受臨時救助358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87萬元。
“‘十四五’以來,我區累計將符合條件的居住地申辦低保55.78萬人次納入低保範圍。”自治區民政廳社會救助局副局長李政清&&,廣西不斷提升社會救助經辦服務水平,在全國率先推進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改革,創新打破社會救助地區“隔閡”和戶籍“壁壘”。南寧市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改革獲得全國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為全國提供了可借鑒的“廣西經驗”。
社會救助既要“救得了”,更要“救得準”。
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鬥江鎮思歐村,40多歲的鄧勤(化名)獨自撫養未成年的兒子,確診患乳腺癌後,大額的醫療費用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
當地民政部門通過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排查,發現這個家庭的大額醫療費用剛性支出。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入戶核實,快速幫其申辦低保。“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你們的幫助!”面對上門回訪的民政工作人員和社工,鄧勤感激地説。
“十四五”以來,我區加快完善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建成全區統一、縱向對接民政部、橫向對接各專項救助部門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通過“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實現對低收入人員精準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將相關專項工作的社會救助範圍拓展到低保邊緣家庭等群體,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目前,全區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367.09萬人,其中低保對象277.19萬人、特困人員27.81萬人。
“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是我區社會救助工作的總目標。”李政清介紹,廣西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規範落實“按戶施保”與“按人施保”相結合等政策,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繼續納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養等兜底保障範圍,保持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
“十四五”以來,全區累計籌措低保、特困、臨時救助資金544.5億元,每年將約300萬困難群眾納入低保、特困供養等基本生活保障範圍,累計臨時救助困難群眾150.1萬人次,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從打破戶籍限制的居住地申辦改革,到大數據賦能的精準救助實踐,一項項民生舉措落地生根。廣西社會救助正以更精準的舉措、更溫暖的力量,守護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讓民生保障底線兜得更牢、更實、更暖。(記者 何明華 通訊員 安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