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財政加力,助“桂字號”農業品牌升級
11月16日,正值大紅柑采收季,走進欽州市浦北縣龍門鎮林塘村,一縷陳皮清香飄來,村道兩旁,房前屋後,隨處可見正在晾曬的金黃色陳皮。“現在這些小陳皮就是我們的‘金飯碗’。”果農李德清告訴記者,他家種了50多畝大紅柑,去年種植收入100余萬元。
從2022年産值突破30億元,到2025年産值預計突破80億元——短短3年多,浦北陳皮年産值成倍增長。目前,全縣大紅柑種植面積19萬畝,有6個産值超億元村,帶動2萬多戶、10萬多群眾增收,核心産區龍門鎮更是入選國家農業産業強鎮創建名單。
浦北素有“扁柑之鄉”的美譽,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長期以來,因散戶種植、作坊式加工的模式,小果皮難成大産業。
如何突破産業發展瓶頸?“資金是關鍵。”廣西中皮健康産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勇深有感觸。2024年,正值廣西中皮健康産業有限公司轉型升級關鍵期,公司成功申請到1000萬元“桂惠貸”,在産季最佳窗口期鎖定了核心産區一批品質上乘的陳皮貨源,穩固了長遠發展的根基。“財政貼息優惠政策,實實在在地降低了我們的融資成本。”張勇説,在政策的助力下,公司一路成長為浦北陳皮産業的領軍企業之一。
中皮的成長之路,是浦北陳皮邁向百億元産業的生動縮影。“十四五”時期,浦北縣錨定陳皮百億元産業目標,累計整合投入財政資金7.1億元支持陳皮産業集群化發展;同時,積極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創新推出“陳皮貸”“柑橘貸”“富農貸”等金融工具,帶動各項涉農資金和民間資本助力陳皮産業發展壯大。
“2021年,我們成功申報8000萬元專項債券資金投入健康食品(龍門)産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為陳皮産業集群化發展奠定基礎。”浦北縣財政局局長周捷介紹,截至目前,該縣已累計爭取包括專項債券資金、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項目資金在內的資金超過4.4億元,重點支持陳皮産業園標準廠房、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園區承載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園區目前已吸引供銷三冠、柑浦堂、江門麗宮等20家龍頭企業進駐,形成集藥、食、茶、健、文旅和金融於一體的陳皮産業鏈。”浦北縣陳皮産業發展專班綜合組組長陸健介紹,全縣有130余家加工企業,已突破單一陳皮産品格局,開發出陳皮餅、陳皮茶飲、中藥飲片等60多種高附加值産品,構建起“陳皮+茶”“陳皮+康養”等産品矩陣,目前正在探索陳皮化粧品、藥膳等新領域,持續拓展産品線,延伸産業鏈。
浦北陳皮産業的壯大並非個例。“十四五”以來,廣西以農業産業融合項目為抓手,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産業和農産品加工業,推進全區農業現代化建設。2021—2025年,自治區財政籌措下達中央及自治區資金超23億元,累計創建8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産業集群、9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45個國家級農業産業強鎮,建成一批設施現代化、科技集成化、産業融合化、服務社會化、生産綠色化的現代化農業産業樣板。
“當前,廣西正圍繞糖蔗、水果、中藥材、茶葉、家禽、漁業等‘桂字號’優勢特色農業産業,構建以産業強鎮為基礎、産業園為引擎、産業集群為骨幹,自治區、縣、鄉梯次布局,點線面協同推進的現代鄉村産業發展體系。通過培育多個規模大、效益好的優勢産業,成功打造柳州螺螄粉、梧州六堡茶、橫州茉莉花等一批標杆項目。”自治區財政廳農業處副處長黃立臣説。
從一片陳皮到一盞六堡茶,從一朵茉莉花到一碗螺螄粉,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下,“桂字號”特色農業産業正以嶄新的姿態邁向更廣闊的市場。(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胡戴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