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企擔當,帶動鄉村“興”與“變”
11月19日上午,在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舊街,容納1.6萬隻小麻雞的養殖場內,村民李益金熟練地開着運糧小車給雞喂食:“養雞7年了,每批純利六七萬元以上,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喂完雞,李益金不僅能騰出時間接送孩子上學,還能兼顧承包魚塘和甘蔗地的管理。
養雞為何能如此輕鬆自如?
原來,在他的背後,有富鳳集團這樣的專業養殖企業,為養殖戶提供雞苗、飼料、疫苗、技術、保價回收等一條龍服務,讓養雞省心省力。
廣袤的八桂鄉村,李益金並不是個例。
當前,廣西“萬企興萬村”行動正引領廣大民營企業投身農村,給鄉村帶去産業、技術、市場,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增收致富。“十四五”以來,全區3.15萬家民營企業與1.16萬個行政村結成共建對子,累計投資645.69億元,帶動近400萬農村人口增收。“萬企興萬村”行動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引擎,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走進隆安縣丁當鎮保灣村金福農業火龍果基地,5500畝連片的火龍果樹叢,像一片綠色海洋高低起伏,蔚為壯觀。
“我把地租給金福公司,又在基地承包管理一片果地,每個月有3000塊錢工資,每年還有土地租金,管得好還有超産獎勵。”村民盧春弟因身體有殘疾難以外出務工,他對這樣的工作很是滿意。
“我們探索的‘五金模式’,讓村民的收入來源更多元化,也更有保障。”廣西金福農業有限公司總裁蘇秀清&&。基地的5500畝地均為租用村民和村集體的流轉土地,村民們有租金收入,在基地務工拿薪金,承包果地還有管理酬金,果地管得好、超産了能分到獎金,村集體與企業合作有股金。這種“租金+薪金+股金+佣金+現金”的“五金”模式,讓農民變身“五金農民”。
該模式在廣西得到了大力推廣,脫貧地區農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8萬元,1.5萬個村連續5年集體經濟年收入均超5萬元。在百色右江芒果、河池都安牛羊、賀州昭平茶葉等示範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2.8%。
今年6月,廣西“萬企興萬村”行動賦能推進活動在欽州市靈山縣舉行。入選廣西“萬企興萬村”行動優秀案例的富鳳集團、金福農業等58家企業分享了經驗。這些優秀案例遍佈全區14個設區市和43個縣(市、區),涵蓋了産業帶動、文化賦能、科技助力等多種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隨着“萬企興萬村”行動的開展,廣西已經形成園區集聚、數字賦能、文旅融合、粵桂協作等八大産業模式。以園區聚集型為例,貴港覃塘、梧州藤縣、來賓合山等地打造“一村一品”示範園,入園企業超2100家,年産值450億元;桂林荔浦芋、柳州螺螄粉等更是依託電商直播,網絡零售額突破220億元。
農民掙錢,村集體有收入,企業獲得發展,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多元化收入,還實現多方共贏。據了解,“十四五”時期,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將超6.5%。
“鄉村振興不是單打獨鬥,而是黨政企民的‘合奏曲’。”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關超堅&&,廣西把“萬企興萬村”納入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任務體系,市縣兩級均組建了工作專班,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在“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下,廣西鄉村的産業發展有了顯著突破。目前推動形成糧食、蔗糖、水果、蔬菜、畜禽、漁業6個千億元級特色産業集群,累計創建國家優勢特色産業集群9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3個、現代農業産業園8個、國家産業強鎮64個。
在廣西,“萬企興萬村”行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頭號工程”,各級工商聯始終堅持黨政統籌、工商聯搭&、企業唱戲、群眾受益的總體思路,構建自治區統籌、市縣主責、民企參與、鄉村協力推進體系,形成“萬企幫萬村”與“萬企興萬村”無縫銜接、梯次升級的良好格局。
從“萬企幫萬村”到“萬企興萬村”,廣西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未來將由數量覆蓋向質量提升轉變,聚焦44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邊境縣、少數民族聚居區,實施“百企興百村·質量提升工程”,每年滾動打造100個高質量興村項目,到2027年形成500個“村企深度融合發展典型”。(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岑 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