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疊翠 綠裏生金 看廣西國有林場的“綠色家底”-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11/20 08:48:40
來源:新華網

千山疊翠 綠裏生金 看廣西國有林場的“綠色家底”

字體:

  近年來,廣西深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以盤活用好森林資源、提升森林經營水平、增強國有林場發展內生動力為重點,推動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持續發力加厚“綠色家底”。

  截至2024年底,廣西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達2572萬畝,資産總額893億元;2024年,經營總收入97億元,生産木材860萬立方米。其中,自治區直屬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達1334萬畝,資産總額787億元;經營總收入88億元,生産木材677萬立方米,銷售“畝産萬元林”23片、畝均出材量18.09立方米。

  擴綠提質 全面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

七坡林場採取珍貴樹種與桉樹異齡混交經營模式。七坡林場 供圖

  初冬時節,廣西國有七坡林場連片樹林依山就勢、起伏交錯,一顆顆桉樹直立挺拔,紅椎、格木、米老排等多個鄉土珍貴樹種間栽其中,整片山林枝繁葉茂、被管護得井井有條。

  近年來,七坡林場以國儲林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桉樹混交林經營模式,通過桉樹與鄉土珍貴樹種營造生態功能良好的復層異齡混交林,形成林分結構合理、生態穩定性強、經濟價值高的多功能國家儲備林。

  七坡林場場長蔣林説:“該模式不僅能夠‘以短養長’,更實現了‘為國儲材’的目標,保障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

  廣西國有黃冕林場作為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建設單位,全面推進“萬元林”“精品林”建設,以“四良造林法”聚力培育大徑材,並通過場外造林、合作聯營等舉措,激發集體林經營發展活力,為盤活周邊縣鄉一級森林資源、幫助實現集體林地集約化經營和加快推進産業轉型升級作出積極貢獻。目前,黃冕林場每年可為社會提供40至50萬立方米以上優質林木,已累計售出“萬元林”21片共計1.3萬畝,實現單位面積不變畝産值翻番的成效。

黃冕林場。

  高峰林場則以科技創新引領,啟動廣西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提質升級項目,探索多元森林經營模式。示範園打造了大徑材目標樹經營模式、林下經濟立體多元化經營模式、多功能生態系統經營模式等8種森林經營模式。此外,高峰林場以科技賦能森林撫育,通過無人機、物聯網等設備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讓森林培育全程可追溯、可優化,為廣西人工林可持續經營提供了優良經驗。

  目前,廣西全面推進森林經營“提標培優”轉型,制定出20個精細化全周期森林經營作業法,實踐總結出28種具有南方集體林區典型特點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其中,國有七坡林場桉樹純林改造實踐案例、中國林科院熱林中心珍貴樹種大徑材培育實踐案例被國家林草局列為第二批10個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典型案例。

  點綠成金 多措並舉拓寬“兩山”轉換渠道

  廣袤的林地是國有林場最寶貴的綠色家底。近年來,廣西國有林場跳出“砍樹賣錢”的傳統思維,在碳匯交易、林票改革、林下經濟等領域創新突破,利用好“綠色家底”,將生態“含綠量”轉化為發展“含金量”。

  國有高峰林場作為全國首批森林碳匯試點單位,建成廣西首個桉樹人工林碳匯物聯網監測示範基地,開發了碳計量監測信息系統、森林經營類型全生命周期碳足跡信息系統、研發碳匯信息系統等三大信息系統,並通過組建廣西碳中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系統推進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應用,目前推動碳票交易已超2萬噸、交易額超100萬元。

高峰林場全國森林碳匯試點項目監測林。蘇紹豪 攝

  林票改革則讓閒置林地與資金被激活為“流動資本”。今年7月,廣西首批“廣西國家儲備林林票2.0”項目實現線上掛牌,涉及大桂山林場等8家區直林場及國有企業,覆蓋賀州、河池、防城港等多地。目前,廣西國家儲備林林票合作面積達10.9萬畝,發行總額1.17億元,惠及林農1.69萬戶。

  大桂山林場通過“林場+集體+經濟組織+林農”的合作方式,成功發行廣西首批“國家儲備林林票”962萬元,有效盤活村集體閒置資金,讓林農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願景。

  在林下經濟方面,黃冕林場、三門江林場等林場與中藥材加工企業合作共建原料基地,擴大林下中藥材種植;派陽山林場在八角林下養殖“八角雞”,南寧樹木園林下養殖梅花鹿,均已成為林下養殖特色産業;高峰林場、六萬林場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景觀資源,打造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新業態。

六萬林場八角林。

  通過“一場一品”建設,廣西國有林場推出一批林場“土、特、優”林下經濟品牌。在國有林場帶動下,廣西林下經濟産業蔚然成風,為林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樣板。

  此外,廣西區直國有林場還整合種苗、肥料、板材成立的八桂種苗集團、華沃特集團、森工集團、祥盛集團等專業公司,每年為市場提供苗木4億株、肥料30萬噸、板材185萬立方米,進一步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

  林興富民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隨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廣西國有林場將自身發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通過營造林建設、林地流轉租金、基礎設施共建、林票分紅等多重機制,讓林場的“綠色家底”成為助農增收的“綠色銀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黃冕林場以購買勞務服務、提供林業就業崗位等方式,讓林農參與植樹造林、森林撫育等營林生産活動,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此外,林場每年給當地村民贈送苗木,並提供技術指導,帶動周邊村民從事儲備林建設。近3年,黃冕林場投入營林資金超3億元,滿足群眾就近就業需求超過72萬人次,群眾勞務收入超1.5億元,為鄉村振興和村民增收注入“林場力量”。

  三門江林場以油茶特色産業為紐帶,通過保底分成、茶籽原料回收、勞務雇傭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戶發展油茶産業。2023年以來,林場累計支付勞務報酬及保底分成款180萬元,收購周邊農戶油茶籽近9000噸,支付收購款近1.8億元,真正讓群眾的油茶果變成“致富果”。

  大桂山林場為租用林地的村屯道路硬化及維修、橋梁修建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資金支持,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發展。

  從苗木捐贈到基礎設施助建,從技術幫扶到産業協同,國有林場正成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的重要力量,讓綠色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萬戶。目前,廣西國有林場場外造林覆蓋全區98個縣(市、區)1408個行政村,場外造林面積超800萬畝,帶動集體林地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500萬畝,吸納近7萬農民就近務工,支付勞務費約20億元,年人均務工收入超過3萬元。

  千山疊翠,綠裏生金。如今,廣西國有林場已實現“資源盤活、生態增值、林農共富”的協同發展,林場的“綠色家底” 越積越厚,高質量發展成色愈來愈足。未來,廣西將持續盤活森林資源,提高林業效益,逐步走出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子,為南方集體林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複製的“廣西樣板”。(陳燕)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