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廣西|兩代護林員的綠色守望與傳承-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11/19 09:03:38
來源:新華網

綠動廣西|兩代護林員的綠色守望與傳承

字體:

  八桂大地群山疊翠,林海滔滔。在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道山護林點,53歲的護林員黃通甫和妻子黃日秀用二十載堅守築牢生態屏障,而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良寨鄉的村寨林間,“00後”吳治榮以青春之力接過這裡的護林接力棒。

  兩代人,不同的青春歲月,相同的綠色使命,在山林間續寫着守望與傳承的故事。

  二十載風雨,以站為家守青山

  從金秀縣城出發,驅車一個半小時,駛過一段高低不平的砂石路,大山深處的長灘河保護站龍道山護林點便映入眼簾。這裡海拔1200多米,管護面積達2500多畝,是黃通甫和妻子黃日秀的“家”。

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道山護林點。李宇安 攝

  夫妻倆負責5條巡護線路,最遠的來回要走8個多小時,最近的也要兩三個小時。每天清晨六點多,他們帶上乾糧、砍草刀、巡護機和望遠鏡,帶着家中6條狗踏上巡護路。巡護途中,黃通甫和黃日秀的行走軌跡實時記錄在系統中,返回後還要填表記錄情況。除了防火巡查,還要防範盜獵、亂砍濫伐和非法採挖藥材。“這幾年管得嚴,破壞行為少多了。”黃通甫説。

  巡山路上,夫妻攜手,單調的日子也充滿了樂趣。“看看這樣的風景,哪會覺得無聊?我唱山歌、吹木葉,路上跟她説説笑笑。”黃通甫説。“剛來的時候有點無聊,但時間長了,也慢慢習慣了。”妻子黃日秀笑着説,“他在這裡守山,對我也蠻好的,所以我堅持跟他在這裡守着。”在黃通甫看來,妻子的陪伴是他堅守的動力。

黃通甫和黃日秀在巡山。李宇安 攝

  然而,巡護之路並非坦途。每年冬季的冰凍雨雪天氣、春夏之交的泥石流和滑坡,都給護林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2008年結冰最厲害了,房間都被冰柱包圍,出不來門。”黃通甫回憶道。2022年的一次山體滑坡將泥沙堆到護林點門口。毒蛇攔路、野豬出沒,更是巡護中的常事。

  艱苦歲月中,山林的變化是最大的慰藉。“我剛來時對面的樹還很矮,十多年過去都長高了。”黃通甫細數着山中的“小夥伴”:林麝、獼猴、白鷴、豹貓、毛冠鹿,還有小葉紅豆、南方紅豆等珍稀植物。這些年,黃通甫曾救助被困驢友,也曾砍木搭橋、修整塌方路段。“我看見哪個路不好走,就拿鋤頭去挖,讓大家好走一點。”在他看來,這是最值得驕傲的事。

  這份堅守,也在向年輕一代傳遞。前兩年,護林點來了兩位年輕的護林員,黃通甫便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經驗,哪條線路叫什麼,哪個路段有馬蜂,哪片區域毒蛇常出沒,哪下雨天容易塌方要繞行……

  如今,夫妻二人依然堅守在崗位上,“只要還讓我在這裡,我就守到老,只要青山還在,就一直守護。”黃通甫堅定地説。

  一載征程,青春接力護家園

  生態護林員是基層林草資源管護的源頭和載體,是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廣西已在67個縣(市、區)選(續)聘生態護林員超過6.34萬名,帶動脫貧人口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良寨鄉,25歲的吳治榮正是這支隊伍的一員。

  “在家照顧98歲的奶奶,剛好有這個契機,就想為村裏的生態出份力。”吳治榮的護林之路,始於家庭責任與鄉土情懷。2024年3月,吳治榮經村委會推薦成為生態護林員,負責4866.36畝山林的管護工作。

  他的巡護區域涵蓋5條線路,最遠的達12公里,每天分上午、下午兩趟巡山。對吳治榮而言,巡山並非枯燥之事,“看看綠樹、聽着鳥叫、放點音樂,偶爾拍些山間風景分享到群裏。”

吳治榮在巡山。李宇安 攝

  有了網絡科技,吳治榮通過巡護App記錄軌跡,重點排查森林火災隱患、制止亂砍濫伐行為、保護野生動物。“有一次,我發現山間冒煙了,以為是火災,趕緊跑過去查看,結果是村民燒田草,我提醒他們這樣很危險,還幫他們滅火。”吳治榮回憶道。在他的守護下,這片山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無論是被問起對護林員崗位的印象,還是巡山遇到的困難,他都笑着回應:“就像種田插秧遇到下雨也要堅持完成,這對農村孩子來説習以為常。”

  遇到不懂的問題,吳治榮就向村裏經驗豐富的老護林員請教,“他們會告訴我哪些地方容易塌方,怎麼避開危險”。同時,他也幫助老護林員操作巡護App、登錄系統,解決技術問題。

吳治榮展示巡護App。李宇安 攝

  吳治榮説,護林經驗需要代代相傳,守護綠水青山是每個人的責任。

  多年耕耘,從“守青山”到“享金山”

  兩代護林人的堅守,換來了八桂林海的生態蝶變,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道路。

  生態保護成效顯著。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3年6月接受生態環境部評估,獲優級評價。同年,保護區入選全國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近年來,我們發現海明關木通、大瑤山琼楠、大瑤山掌突蟾等新物種,連續20年無森林火災。”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文達傳説。融水縣通過護林員日常巡護,實現年度森林火災受災率為零,林木濫伐案件發生率持續下降,生態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瑤山依託獨特景觀打造文旅康養聖地,盤王界景區帶動周邊餐飲、住宿、土特産銷售火爆,“五一”期間接待游客超25000人。融水縣則通過林下種植中草藥,確保森林資源穩定,依託綠水青山發展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生態護林員崗位優先向脫貧人口傾斜,像吳治榮這樣的脫貧戶家庭一員,護林員崗位為他帶來年均1萬元的穩定收入。他還在巡護之餘種植兩畝羅漢果和兩畝百香果,年産量達2萬斤,每年額外收入1萬多元,實現了“護林+增收”的雙重兼顧。

  護林員的保障也在不斷提升。融水縣2025年選聘(續聘)1908名生態護林員,管護面積超504萬畝,廣西財政廳下達生態護林員補助資金1780萬元,融水縣財政統籌整合資金130萬元左右。“我們為護林員統一購買意外保險,配備衣服、鞋子和反光背心,每年還開展兩次培訓。”融水縣林業局梁樹傑副局長説。大瑤山為護林員發放四季巡護裝備,為有駕駛證的護林員配置巡護專用摩托車,讓護林工作更有保障、更有效率。

  從黃通甫夫婦的數載堅守,到吳治榮的青春接力,一代代護林人以山為家、以林為伴,用腳步丈量林海,守護着八桂大地的滿目蒼翠。(李宇安)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