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3月獲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老蔗區生産機制創新”試點以來,田東縣通過系統性機制創新破解傳統糖業發展困局,實現種植規模與産業效益雙回升。全縣甘蔗種植面積從2022年的15萬畝提升至2024年的19.32萬畝,財政貢獻從4000多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以上。在此過程中,田東縣逐步形成“黨建引領強組織、政策托底穩根基、科技賦能提效益、全鏈融合促增值”的發展路徑,為老蔗區轉型升級提供可複製的實踐經驗。
黨建引領聚合力,構建協同共治體系
老蔗區曾深陷“部門脫節、産銷割裂”困境,田東的破局之道始於組織重構。田東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改革試驗工作,成立由蔗糖中心、自然資源局等多部門及南華糖業組成的工作專班,建立“1+N”動員體系,創新推行“黨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甘蔗發展新模式,形成“黨建引領、專班統籌、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協同格局。
依託“1個縣級平台+10個鎮級公司+172個村級股份經濟聯合社”體系,全縣實現縣、鄉、村三級聯動。南華糖業種植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整合零散土地,在全縣4個鄉鎮建成連片100畝以上的糖料蔗生産機械化、水肥一體化核心基地10 個,激發産業發展活力。
政策精準發力,築牢産業發展根基
針對老蔗區“種植規模萎縮、成本高企打擊蔗農積極性”核心痛點,田東縣在組織協同基礎上進一步構建“管控+激勵”雙重政策體系,為産業發展築牢根基。一方面,劃定20.8萬畝糖料蔗生産保護區,實施“劃區—治理—平衡”三級管控,兩年擴大甘蔗面積1.5萬畝。另一方面,建立“政府考核+企業獎勵”雙軌補貼機制,新擴種最高補貼150元/畝,降低蔗農風險。
科技賦能提效能,破解低效生産難題
田東縣將提升産業效益的關鍵放在科技賦能上,通過“産學研用”融合與數字化應用,推動老蔗區從“低效種植”向“智慧生産”轉型。
在品種改良與機械化種植方面,田東縣與廣西農科院共建3個良種繁育基地,涵蓋組培苗、脫毒苗、種莖加工全鏈條,實現田東糖料蔗脫毒健康種苗基地零的突破。其中,林逢鎮保群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有1000平方米甘蔗脫毒種苗組培車間、1.5萬平方米育苗大棚、2000畝一級種苗基地及甘蔗種莖加工廠等基礎設施,為良種推廣提供堅實保障。目前已推廣粵糖93/159、桂糖42號、桂44號等高産品種,推動良種覆蓋率提升至98%,同時建成18個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生産機械化率超85%。
數字化應用則讓産業發展更高效。無人機病蟲害監測、大數據等智慧技術廣泛應用於田間管理。每年糖料蔗良種面積驗收均採用衛星定位軟體、地理信息系統開展遠程操作,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田東蔗糖中心還與西南交通大學聯合打造田東“數字蔗田”服務平台,大幅減少人力投入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生産效率,夯實降本增效與可持續發展基礎。
全鏈融合促增值,延伸産業收益鏈條
破解“只賣原料、效益低下”的瓶頸,是田東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此,全縣以“5+N”産業鏈布局推動全鏈升級,整合種植、育種、加工、貿易及研學體驗等一二三産業環節。田東村投集團與南華糖業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開發“糖成品、蔗渣、糖蜜、濾泥、蔗葉蔗梢綜合利用及其他”的“5+N”甘蔗産業鏈——蔗渣用於生物質發電和造紙,糖蜜用於生産酒精和酵母,濾泥製成有機肥反哺蔗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率超95%,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産業鏈的延伸直接帶動産值與農戶收入增長,2023至2025年全縣蔗糖産業實現效益“三連增”,原料蔗總産量從48萬噸增至 62萬噸,增幅29.2%;蔗農總收入連續兩年突破3億元,帶動脫貧人口就業1.2萬人,切實讓蔗農分享到産業發展紅利,也進一步激發了群眾參與種蔗的積極性。(李世虎 周章師)
來源:田東縣委宣傳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