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八桂大地萬物競生——“兩山”理念引領廣西林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⑤
“3、2、1,放歸!”近日,崇左市江州區的石山密林中,隨着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打開運輸箱,領角鸮、褐翅鴉鵑等鳥類率先振翅飛向林間,凹甲陸龜、緬甸陸龜等爬行動物緩緩爬向植被深處。此次放歸的12種70多只野生動物,包括3種22隻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這是廣西物種保護行動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廣西通過制度護航、行動攻堅、全民共建的多元舉措,讓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作為國際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候鳥遷徙重要通道,目前,廣西孕育着1151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和10466種野生高等植物,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穩居全國第三,隨着保護工作的深入,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愈發牢固。
制度築基:織密法治保護“安全網”
“現在有了專門法規和聯合執法,山裏非法捕獵行為越來越少了。”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板利管理站負責人吳世軍是白頭葉猴的“守護者”,扎根山區十余載,他親眼見證了制度建設給生態保護帶來的變化。
生態保護,制度先行,廣西始終將法治化建設作為根本抓手,構建起覆蓋全域的保護體系。近年來,全區先後&&《廣西壯族自治區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等多部法規,調整公布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印發陸生野生動物禁獵區、禁獵期等系列管理文件,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崇左市&&全國首部靈長類棲息地保護條例《崇左市白頭葉猴棲息地保護條例》,明確棲息地管控邊界、生態補償標準,其保護案例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 100+全球典型案例”。
自治區建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廳際聯席會議制度,林業、公安、市場監管、海關等多部門聯動,常態化開展“綠網·颶風”“清風行動”等專項執法。今年4—5月,多個部門協同推進“清風行動2025”,累計查辦野生動植物案件93起,其中刑事案件73起,打掉犯罪團夥9個,進一步鞏固了全區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成果。
行動攻堅:奏響物種守護“奮進曲”
“我們給每只白頭葉猴建立了健康檔案,現在經常能看到幼猴跟着族群活動的場景。”自治區林業局負責人介紹,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建立了“監測—繁育—保護”一體化機制,通過紅外相機追蹤、棲息地修復等措施,讓種群數量從起初的598隻增至現在的1400多只。
植物保護同樣捷報頻傳。在廣西植物研究所的育苗大棚裏,資源冷杉幼苗整齊排列,科研人員胡興華博士正仔細記錄生長數據:“以前資源冷杉因花期不遇、傳粉率低瀕臨滅絕,我們通過人工授粉、幼苗培育等技術,終於實現批量育苗。”據介紹,“十四五”期間,廣西有望天樹、元寶山冷杉等8種珍稀瀕危植物完成野外回歸5000余株,有效增強了物種自我維持能力。
生態工程的推進讓保護更有底氣。截至目前,全區已建立223處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與貴州攜手創建的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候選區通過國家技術審查,調查發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7種,中國特有洞穴魚類33種、洞穴無脊椎動物93種,植物新種23種,廣西新記錄物種45種。
跨境合作更讓保護力量跨越國界,廣西與越南簽署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諒解備忘錄,聯合巡護隊常年穿梭在中越邊境山林,共同守護全球最後的東黑冠長臂猿種群,目前該種群已達5群39隻。
全民共建:凝聚生態保護“向心力”
“同學們看,這只羽毛鮮亮的鳥叫叉尾太陽鳥,是我們身邊的‘生態指示劑’。”在南寧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自然教育導師韋曉莉正帶着小學生觀察鳥類。廣西着力構建“官方引導+民間參與+科普賦能”的全民保護格局,讓生態理念深入人心。
每年“愛鳥周”“野生動植物宣傳月”期間,宣傳活動深入保護區、學校、社區、鄉村。廣西打造全國性“觀鳥賽”品牌,建立多個自然研學基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保護地,提升全民保護意識。
廣西全力構建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主體框架,全區已建成自治區疫源疫病監測技術總站1處、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29處、自治區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32處。民間群眾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每年對受傷、生病、受困以及在執法過程中罰沒的野生動物依法開展救護、飼養、放歸自然等工作,2024年,救護中心收容救護北豚尾猴、穿山甲等野生動物773隻(條),放歸栗樹鴨、倉鸮等180隻(條)。
此外,廣西成功創建19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桂林漓江、南寧那考河獲評全國美麗河湖,越來越多的人從生態保護中受益。如今的八桂大地,山清水秀、萬物競生,珍稀物種頻頻現身,生態畫卷不斷舒展新顏。(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王艷群 通訊員 張雷 楊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