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西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記者從11月13日舉行的自治區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調度會及相關部門獲悉,今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生態環境部“查、評、改、治、防、管”指導要求,全力推進整改,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今年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啟動以來,廣西第一時間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由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擔任組長,下設8個工作組,建立“自治區主要領導月調度、分管領導周調度”機制;開發排查整治“一張圖”信息化管理系統,精準使用AI賦能指揮決策;梳理涉重金屬污染源清單,滾動排查、動態補缺,制定8個領域風險等級判定方案,將排查問題按“紅、橙、黃”進行風險管控;既抓當下整改,也謀長效治理,能馬上改的問題,要求責任方立行立改,而需要長期整治的,根據生態環境部排查評估整治技術指南開展風險評估,劃分為“高、中、低”風險等級,按“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分類實施整治,並專門設立涉重金屬環境安全專項資金來支持保障排查整治工作;公布8批36起生態環境的典型違法案例,曝光違法企業名單和處置結果,以及領導幹部不擔當不作為和違法亂紀等情況,強化警示的作用。
廣西在排查整治涉重金屬環境風險隱患的同時,謀劃推動廣西有色金屬特別是關鍵金屬産業高質量發展,成立“十個一”工作專班,統籌規劃産業空間布局、資源配置,目前已&&《廣西關鍵金屬産業創新發展“十五五”規劃》等系列規劃,明確産業發展路線圖。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專門到河池市南丹縣蹲點調研“解剖麻雀”,以打造南丹關鍵金屬高質量發展綜合試驗區為突破口,做好資源整合,示範帶動全區有色金屬産業往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規模化和園區化發展,從根本上解決涉重金屬污染的環境問題。
據統計,截至11月10日,廣西對涉重金屬企業、礦山、尾礦庫等污染源開展排查,各類污染源共涉及重金屬問題3438個,已完成整改問題3005個,還有一批污染源需要風險評估後進行分級治理。 國務院督查調研報告指出24個問題,10個立行立改問題已完成整改9個,剩餘1個於年底前完成,14個分階段逐步解決問題正按序時進度推進;生態環境部調研發現的17個問題已完成整改13個,剩下的4個問題正有序推進當中。
11月13日舉行的自治區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調度會指出,對照年底目標任務,仍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隱患評估精準性不足、立行立改質效不高、整治實施推進乏力、數據銜接不暢、公益訴訟有短板等突出問題,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倒排工期、挂圖作戰,確保各項目標任務按時保質完成。
會議對近期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強調要對標對表把準評對風險隱患,準確評估風險等級,科學判定污染源分類,組織多部門開展復盤自查、專家論證,聚焦3個關鍵要素和16項細分指標,落實市縣主體責任;排查整治組實行“周調度”+分片督導,協同做好監測幫扶,統籌16家監測機構實現數據“應採盡採、應測盡測”。要按時保質完成整改銷號任務,進一步明確銷號標準和流程,分類推進整改銷號,堅持“先易後難、閉環管理”,明確節點壓茬推進,核查重點問題,杜絕“表面整改”。要標本兼治推動隱患系統治理,落實“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嚴格整治方案“三簽字”制度,強化高風險方案把關,對接政策推進項目申報。要加快推進系統協同和數據銜接,推動廣西與國家系統數據實時交互,完善“一張圖”功能,規範數據填報,加強質量核驗,建立與生態環境部常態化對接機制。要做好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健全司法與行政執法聯動機制,推行“訴訟+修復+監督”模式,形成保護合力。(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余鋒 通訊員韋夏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