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國土規劃集團獲認定為2025年度自治區重點實驗室。近年來,該集團先後主持省部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0余項、自治區級以上重點課題百餘項,自主立項科研課題近30項,主導編制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1項、各類技術規範20余項,使重大項目成為人才成長的“練兵場”,淬煉出了一支“拿得出、叫得響、頂得上”的高精尖人才方陣。
項目“揭榜”,青年“挂帥”
“那時我入職才6個月,就能獨立承擔村莊規劃編制,真是想不到。”集團“95後”技術員吳卓賢坦言。短短兩年,他已參與編制50個村莊規劃,參與撰寫論文入選第十屆21世紀城市發展國際會議論文選集。
吳卓賢的快速成長,得益於“導師帶徒”的精準滴灌。在重大項目實施中,46對師徒結對,青年從“跟跑”到“領跑”,加快了年輕人才的成長。面對平陸運河項目土石方開挖總量巨大的挑戰,團隊提出通過沿線淺淹沒區抬田造地的思路,變廢為寶,實現新增耕地342畝。該項目榮獲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批“90後”“95後”由此脫穎而出,實現從“生力軍”到“主力軍”的華麗蛻變。

廣西國土規劃集團“導師帶徒”工作日常
成果“落地”,人才“出圈”
廣西國土規劃集團堅持“一個項目帶動一批人才、一批人才催生一批成果”的育才理念,使項目成果隨之落地。如集團承擔的《廣西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制度研究》,提出4類疊加功能區劃分方法,成功上升為國家技術標準在全國推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的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研究》成果,則為各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提供重要參考,助推多項政策精準落地。
在項目實施的同時,人才也隨之“出圈”:1人入選自然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1人獲評全區自然資源系統“十大好課程”,3人在全國學術會議作了主旨發言,4項創新成果納入自治區改革典型案例。
機制“護航”,發展“長青”
項目出成果,隊伍出精英,這是技術團隊的優勢所在。為了讓高精尖人才持續涌現,廣西國土規劃集團升級“引育用留”全鏈條:在重大項目實施中全覆蓋推行“導師帶徒”,推動“項目+人才”雙考核與職稱、薪酬挂鉤。同時,完善以差異化薪酬為核心,輔以帶薪休假、健康體檢、食堂補貼等多元化福利,以全面保障體系讓人才安心投身事業,實現價值。
如今,集團已有一大批人才在實戰淬煉中成長為支撐自然資源事業的中堅力量,共擁有專業技術團隊超過600人,高級職稱、研究生學歷人才佔比超均50%;有104人入選南寧市高層次人才。(謝明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