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11月14日電(牙舉成)立冬時節,在廣西崇左左江與明江環抱的喀斯特石山之間,幾道矯健的身影從頭頂的樹梢上一躍而過。它們自一根樹枝蕩向另一根,輕盈跳躍,宛若精靈在晨光中起舞。

在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的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頭葉猴在林間飛躍。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這便是白頭葉猴,頭頂一抹鮮明的白色冠毛,是它們顯著的標識。白頭葉猴是我國特有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主要分佈在崇左市左江和明江之間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地區,也被稱為“石山精靈”。
白頭葉猴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由於毀林開荒、非法盜獵等原因,白頭葉猴棲息地不斷萎縮,到20世紀80年代初,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300多只。

猴群在岩壁上休憩。新華社記者費茂華 攝
為保護白頭葉猴,2005年,崇左白頭葉猴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2012年,經國務院批准,保護區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一物種的保護進入了全新階段。
位於崇左市羅白鄉的板利片區,是白頭葉猴的核心棲息地之一。每天清晨,不少游客早早來到山腳下的觀猴點,期待一睹“石山精靈”的身影。
“白頭葉猴是晝行性動物,清晨是它們最活躍的時候,上山覓食、嬉戲,這時候觀猴的幾率最高。”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板利管理站站長吳世軍介紹道。

一隻白頭葉猴在吃構樹的果實。新華社記者費茂華 攝
為進一步提升公眾對白頭葉猴的保護意識,2017年,崇左市在板利片區建立了白頭葉猴自然生態景區,通過生態旅游推動物種保護與公眾教育的融合。“我們會在確認猴群出現後才售票,門票三天有效,盡可能讓每位游客都有機會看到它們。”景區工作人員許益東説,今年國慶期間,景區日均接待游客約3000人次。
生態旅游不僅讓更多人認識了白頭葉猴,也為當地社區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成為景區的保安、保潔員,或在“家門口”銷售農特産品,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何錦龍是板利片區的一名護林員,與白頭葉猴打交道已有十多年。他感慨道:“保護區成立後,亂砍濫伐基本沒有了,大家的保護意識也明顯增強了。”如今,白頭葉猴的種群數量已從300多只增加至約1400隻。
從瀕危到復蘇,從毀林開荒到生態旅游區的建立,這一路,是人類與白頭葉猴的雙向奔赴,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當地持續推進棲息地修復,石山植被逐漸恢復,保護區建成4個管理站、7個管護點,生態廊道與食源植物園相繼建成。保護區還構建起“人防+技防”的立體管護體系,通過遠程監控、紅外相機與人工巡護相結合,實現對白頭葉猴的全天候監測。

一隻白頭葉猴在林間跳躍。新華社記者周華 攝
幾十年間,白頭葉猴與人類的關係悄然改變。從最初的畏懼躲藏,到如今敢於在游人注視下自由飛躍。
在山腳下的田間,村民收穫甘蔗與玉米時,常有白頭葉猴在不遠處靜靜守候。
在山林中、實驗室裏,廣西師範大學的學生們一批接一批研究白頭葉猴的習性,致力於改善它們的生存環境,將保護的心願寫入論文,也落進每一次實踐。
崇山峻嶺之間,越過山丘,有人在默默守護這群精靈;守護它們,就是守護人類共同的未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