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調一唱喜洋洋,民族團結萬年長……”在桂林市永福縣羅錦鎮的崇山研學基地,來自漢、壯、瑤等多個民族的青少年圍坐戲&前,跟着非遺傳承人學唱彩調選段。這生動一幕,正是羅錦鎮以“文化為魂、旅游為翼、教育為基”模式推進各族青少年交流交融的縮影。近年來,該鎮通過築牢實踐平台、創新活動載體、強化全域聯動,累計吸引3萬餘名縣內外各族青少年參與交流活動。

多民族青年學習體驗彩調文化。崇山研學基地學校供圖
建強研學陣地,打造沉浸式交流平台。羅錦鎮盤活崇山古民居、農耕資源等特色稟賦,建成全縣首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基地——崇山研學基地。基地創新開設“石榴籽小課堂”,構建“文化認知+實踐體驗”雙體系:文化類涵蓋彩調傳唱、活字印刷、國學禮儀等非遺課程,實踐類設置播種、插秧、割稻等農耕體驗,讓各族青少年在“動手實踐+文化溯源”中增進認同。據統計,基地三年內接待縣內外交流青少年超3萬人次,成為桂北各族青少年交流交往的重要樞紐。
活化文化載體,構建情感交融紐帶。作為彩調發源地,羅錦鎮以“非遺+節慶”為抓手,打造各族青少年文化共融品牌。每週圩日的“彩調周周唱”活動中,青少年組成多民族表演隊,用方言演繹民族團結主題曲目,成為流動的“文化課堂”。春季“粑粑節”上,5000余名各族群眾與青少年齊聚一堂,共同包粽子、寫團結對聯,在美食製作中拉近距離;“廣西三月三”期間,鎮內中小學同步舉辦民族體育運動會,板鞋競速、背簍繡球等傳統項目吸引漢、壯、瑤各族學生組隊參賽,在協作競技中深化友誼。(安麗華)
【糾錯】 【責任編輯:李宇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