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齊聚廣西,他們共話美美與共

邊疆民族地區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論壇暨費孝通田野調查90周年紀念活動現場。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佘鴻雁/攝

與會人員在金秀瑤族自治縣觀看黃泥鼓表演。劉卓/攝
這是一場致敬先賢、傳承薪火的學術盛宴,也是一次觀點碰撞、凝聚共識的文化交流。
11月4日至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民族工作者齊聚廣西,在邊疆民族地區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論壇暨費孝通田野調查90周年紀念活動上,賡續費孝通先生學術思想,共同探討邊疆民族地區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的實踐路徑,為共謀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同譜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集眾智 同心共話發展新篇章
這是廣西第三次高規格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學術理論味濃、互動形式靈活、交流成果顯著,給與會專家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論壇主旨發言和主題演講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會會長王延中,中央民族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原院長金炳鎬等8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定位、推進邊疆民族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多個主題發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見。
開幕當天下午,“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理論研討會”“邊疆治理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討會”“費孝通先生民族研究的當代價值理論研討會”三個分論壇同步展開。
90多位專家學者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作了交流分享——探討各地推動邊疆民族地區共同走向現代化的實踐經驗和創新舉措,為邊疆民族地區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共同走向現代化新征程中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因地制宜走好現代化發展道路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探索。
共識在探討中凝聚,大家一致認為要立足邊疆民族地區資源稟賦,加大支持力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優化産業結構,發展特色産業,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讓民族特點轉化為現代化發展的增長點,讓各族群眾切實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優越性。
“論壇搭建起了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平台。”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色音感慨,“我們做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從中受益匪淺。看得出大家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拿出了最新研究成果與前沿思考。”
通過參加論壇,廣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給延邊大學教授樸今海留下了深刻印象:“廣西無論是邊疆治理,還是邊疆文化建設方面,都積累了獨到的實踐經驗,對其他地區具有借鑒意義。”
“今年論壇結合費孝通田野調查90周年紀念活動,與會學者的研究視角較往屆更為豐富。”廣西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覃娟&&,“這些研究既有從民族研究、田野實踐出發的探索,也有聚焦興邊富民、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路徑、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的思考,還有學者探討了數字媒體時代下,如何發揮智能媒體的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些思考給予我們很大的 啟發,有助於開闊眼界、碰撞觀點,在交流中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研究。”
聚合力 為示範區建設出謀劃策
作為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廣西有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200多萬。在這片熱土上,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創造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八桂文化,維護了邊疆安寧和社會穩定。從2021年開始,廣西在全國率先啟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旗幟鮮明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區各項工作的主線。
這場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的“大型群聊”,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從西部陸海新通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制度機制,以及其他民族地區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等多個角度出發,為廣西示範區建設出謀劃策。
北方民族大學校長王宏曉詳細闡述了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五個家園”的關係。雲南大學黨委書記劉榮從“七個聚焦”入手,從理論和政治方面深入探討共同體如何建設。內蒙古財經大學黨委統戰部部長高振勍從內蒙古的“五個任務”深入闡釋了內蒙古模範自治區的建設和做法。延邊大學教授樸今海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使用角度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工作,以及關注和破解共同體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廣西本地學者也分享了廣西推進示範區建設的實踐和經驗。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吳國富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為例,展示了羅城的實踐探索和經驗成效。
“通過這次交流研討,與會學者普遍認為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我們推進示範區建設提供了堅實且有益的理論參考。”來賓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林志華&&,“專家們的發言啟示我們,在示範區建設當中,必須要保護好傳承好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多元在一體的框架下和諧共生。要聚焦鄉村、社區等基層一線,在深入的田野實證當中探索出真正符合當地社會文化機理的實踐路徑。”
自治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陳立生&&:“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帶來了新的理論成果和最新的理念,極大地開拓了我們廣西的專家學者和民族工作者的思維,更新了觀念,也引發了更多的思考,這些成果都將落到具體工作的推進當中,形成助力。”
循足跡 賡續“從實求知”精神
“我站在廣西這片土地上,心中滿是沉甸甸的感動。這裡,曾留下我的外祖父費孝通先生踏遍田野的足跡,也曾見證他伏案思索、探尋中國社會發展脈絡的執着。”在論壇開幕式上,民盟中央社會委員會委員、費孝通先生外孫張喆深情講述費孝通先生與廣西的深厚情緣。
90年前,民盟老一輩領導人、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攜夫人王同惠來到廣西金秀大瑤山開展社會調查,使這裡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學術思想的發源地,成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重要研究基地。新中國成立後,費孝通先生多次重返金秀,對大瑤山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獨到見解,為邊疆民族地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張喆&&,希望以此次交流為契機,繼續推動費孝通學術思想的研究與實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有益的智慧與方案。
與會的專家學者在論壇上共同追溯了費孝通先生學術的足跡,探討了費孝通先生民族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當代價值,普遍認為,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念,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論壇期間,部分嘉賓前往來賓市象州縣、金秀瑤族自治縣現場考察,沿着費孝通先生大瑤山田野調查的足跡,實地見證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成效,從中更加深入了解費孝通先生民族研究在新時代的強大生命力。
“今天,我們要傳承費老的精神文化遺産,走出書齋,扎根民族地區、城鄉基層,獲取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真切理解各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如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佈格局,如何在社會、經濟、文化層面持續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內在認同,進而選取小切口有形、有感、有效地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動故事。”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郝國強&&,費老一生五上金秀大瑤山,始終堅持實地調查。在深入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後,他提出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以及將部分壯漢聚居鎮劃入瑤區的具體建議,這些思考最終匯聚成1988年“南嶺瑤族經濟協作區”的構想。
“費孝通老先生的民族地區發展觀對民盟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方組織建言踐行工作影響甚大。民盟廣西區委專職副主委黃世喆&&:“我們將賡續費老‘從實求知’‘志在富民’的精神,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做好廣西民盟地方組織的履職盡責工作,努力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記者佘鴻雁 何明華 凌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