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觀察|抑鬱情緒不等於抑鬱症,抗鬱要避坑!-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11/11 10:26:43
來源:新華網

生活觀察|抑鬱情緒不等於抑鬱症,抗鬱要避坑!

字體:

  新華社南寧11月10日電 題:抑鬱情緒不等於抑鬱症,抗鬱要避坑!

  新華社記者黃凱瑩、徐鵬航

  “你今天看起來好像不開心?”

  “Emo了!”

  近年來,年輕人常用“emo”來形容負面情緒來襲的狀態。隨着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日益加強,越來越多人希望分清自己的“emo”到底是一時的情緒低谷,還是患上了抑鬱症。

  然而,一些不法機構或個人卻盯上了這樣的需求。國家衞生健康委在近日的發布會上提示,以心理健康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帶貨賣課均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需提高警惕。

  “Emo”了到底該如何應對?為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Emo”了,是情緒還是疾病?

  持續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下降……北京市民王女士説,她近期受到工作壓力和家庭問題的“雙重打擊”,在網上搜索“抑鬱症的表現”時,發現與自己的情況一一對應上了,“我懷疑自己真的抑鬱了”。

  抑鬱,可以是一種情緒,也可能是一種疾病。專家提醒,焦慮、抑鬱情緒不等於焦慮症、抑鬱症。“精神心理問題可以分為一般心理困擾、常見精神障礙和嚴重精神障礙。”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共衞生事業部主任馬寧介紹,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出現心理困擾,一般表現為短暫的情緒低落、焦慮、煩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馬寧&&,一般而言,包括抑鬱情緒在內的一般心理困擾不是疾病,是跟情境密切相關的、暫時性的心理反應,可以通過自我調節,向家人、朋友傾訴,以及尋求專業幫助等方式減輕或消失。

  而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障礙,會表現為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減退等,有的患者甚至會出現自傷、自殺行為。

  當出現抑鬱等負面情緒時,如何判斷是否需要馬上就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黃薛冰説,第一個標準是時間,焦慮持續一個月以上每天出現,抑鬱情緒持續兩周以上每天出現,就需要引起重視;第二個標準是嚴重程度,即焦慮抑鬱狀態是否讓個體非常痛苦,且影響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

  抗抑鬱,需警惕“消費陷阱”和“智商稅”

  “為抑鬱的孩子擔心壞了吧?刷到我們的家長可以放心了,我們治好了上千例……”

  “只要堅持打卡,再重的抑鬱也能恢復!”

  記者調查發現,在網絡直播間、短視頻平台上,一些主播自稱“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師”等,宣稱可以“解決抑鬱問題”。近年來,一些不法機構或個人打着心理健康科普的旗號,將精神心理問題簡單歸因、製造焦慮和對立、售賣高價“課程”或者違規導醫導診等。

  其中,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成為了“重災區”,初二學生家長覃先生就遭遇了這樣的“消費陷阱”。他因孩子內向寡言、遇挫折易久陷悲傷而擔憂其有抑鬱傾向,在刷到某“心理博主”直播“科普”後,當即在直播間下單了“心理訓練課程”和“心理訓練營”。

  照着“課程”內容做了以後,覃先生的孩子情況未見好轉。“我當時也想退款了,但客服總是説‘轉變需要過程’,還危言聳聽地説‘輕易放棄可能會耽誤孩子一輩子’。”覃先生説,他在客服“洗腦”下買了上萬元的課程後才徹底醒悟,拒絕再“續課”。

  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雷靈説,有的家長由於受到網上誤導,認為孩子患上了抑鬱症而去“治療”,可能會引起後續過度診療的發生;若孩子本身確實患上了抑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輕信網上的“訓練治療”也可能造成漏診和誤診。

  對此,國家衛健委提醒,精神心理問題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其診斷和治療必須由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心理諮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治療。如果發現相關違規行為,可以通過涉事賬號所在平台或者國家衞生健康委官網“健康科普辟謠平台”進行舉報。

  “安放”不良情緒,要理性也要科學

  “身體會感冒,心靈也會‘着涼’。”北京回龍觀醫院康復科主任醫師崔勇提示,要學會與情緒共處,而非對抗,接納焦慮、允許悲傷。當自我調節難以奏效時,尋求專業幫助是智慧的選擇。

  崔勇説,出現抑鬱等負面情緒,不是“矯情”“軟弱”,更不是“不正常”,而是心靈正在發出“求救信號”。學會自我覺察與心理調適,及早識別這些信號,是守護心理健康的“黃金窗口期”,更是預防心理問題惡化的關鍵一步。

  精心挑選搭配“鞋花”、工位擺放減壓玩具、定制帶“個性簽名”的手機殼……“情緒消費的火熱,折射出大眾對於‘安放’不良情緒的積極態度。”雷靈説,這類消費通過賦予物品情感意義,構建專屬心理慰藉載體,進而調節心理狀態、緩解壓力,為情緒找到安全釋放出口,降低負面情緒累積引發抑鬱的風險。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岳偉華説,通過掌握一系列針對日常場景的快速自助與互助技能來做好心理調適。比如,在職場高壓引發瞬間焦慮時,可以運用“STOP”技術——即暫停手中事務(Stop)、深呼吸(Take a Breath)、覺察身心狀態(Observe)後再理性決策(Proceed);在與家人爭吵情緒升溫時,主動啟動“戰術性暫停”,彼此約定短暫離開冷靜後再回歸對話;當陷入低落無力時,則可以使用“5分鐘啟動法”,告訴自己只做5分鐘,如散步5分鐘、整理書桌5分鐘,行動本身會帶來成就感和情緒的改善。

  一直以來,應對“emo”都不是“孤軍奮戰”的事。國家衞生健康委確定2025—2027年為“兒科和精神衞生服務年”,組織廣大醫療衞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兒科和精神衞生服務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要加強精神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及時填補“空白點”,充實專業人員隊伍,推動心理健康服務向社區延伸。數據顯示,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12356”開通以來,已服務約50萬人次。此外,各地均已按照要求完成心理門診和睡眠門診設置,面向社會提供服務。(完)

【糾錯】 【責任編輯: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