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走進東興市紅樹林農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總控大廳,一排排大屏幕上清晰顯示着蝦池設施運行狀態、水下實時畫面和水質參數等數據。
“我們的系統,可以實時跟蹤鏡頭內任意一隻蝦,進行‘蝦臉識別’,再聯動智能投喂、水質調節等終端,實現對蝦池的精準管理。”公司負責人侯宗元介紹。
“蝦臉識別”的背後,是東興這座沿邊口岸城市立足實際,以精準人才工作策略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的生動實踐。
項目引才,傳統産業迎來“智”變
“我們公司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成員來自985、211雙一流高校的王牌專業,涵蓋水産養殖、動物醫學、機械自動化等領域。”侯宗元説,“核心技術都是大家從零開始摸索,自己研發製造,同時,引入AI視覺技術與DeepSeek語言大模型,推動系統生態優化。”
東興市實施國門人才工作“書記工程”,推動行業主管部門“一把手”抓人才工作,實施人才引進、培育計劃63項,圍繞人工智能、跨境金融、電商物流、數據統計等領域培育專業人才。侯宗元公司團隊正是東興市依託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通過項目引進的“新農人”。這支年輕的團隊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水産養殖深度融合,推動了傳統養殖業的智能化轉型。
目前,該團隊正與廣西大學動科院合作,將基地作為AI智慧養殖實驗基地,共同優化算法、培養産學研融合型人才。
平台聚智,基地孵化構築創新生態圈
碩士畢業的莫永兆看中了東興的獨特區位優勢,進駐到了啟迪之星中越(東興)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他與基地負責人梁潔正在商討籌建跨境電子商務協會。
“我們籌建的協會,要專注於打通跨境全鏈路,幫助企業解決‘出海最後一公里’的痛點。”梁潔説,“我們可以重點推動‘跨境電商+産業園區’融合模式,引導企業開展前店後倉、跨境直播、供應鏈一體化等創新業務。這種模式能極大提升園區産業的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
東興市通過建設跨境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國門微短劇基地等多個平台,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支撐。其中,離岸基地創新“跨境孵化+離岸服務”模式,專設跨境電商直播實訓中心和服務平台,並舉辦中越電商交流營、AI賦能提升等活動,提供從空間入駐到引智轉化的一站式服務。今年前三季度,東興口岸申報出口跨境電商包裹數超1800萬個,跨境電商申報出口總值21.9億元。
微短劇基地則探索“AI+微短劇+文旅”融合路徑,引進智能視頻製造企業,構建文化産業發展新生態。目前,東興市各創新創業基地已累計引進企業85家、碩士以上學歷專業人才17人,取得軟體著作權、發明專利等知識産權33項,形成了人才集聚與産業升級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政策護航,“人才綠卡”暢通服務快車道
來到東興市政務服務中心,梁潔很快就為一批新入駐的創業者辦完企業註冊手續。“市裏推出的‘人才綠卡’綠色通道讓我們辦理業務更加便捷高效。”她説,“更重要的是,這種重視和關心人才的氛圍讓更多創業者願意留下來。”
近年來,東興市系統推進人才政策改革,修訂《急需緊缺人才管理辦法》,新增企業産業創新人才租購房補貼、人才培養支持、人才創新獎勵等條款,從政策層面給予創新創業人才激勵與保障。推出“人才綠卡”制度,分批次發放人才綠卡,與市內13家企業、機構構建“人才綠卡服務聯盟”,提供政務、教育、醫療、金融等全方位服務,讓人才在東興安心創業、舒心生活。
東興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石玉琼説,從項目引才到平台聚智再到政策護航,東興市這套“組合拳”,讓人才“第一資源”更好賦能産業發展“第一要務”,為沿邊地區産業升級注入了新動能。(劉麗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