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千重“慧”種 蔗海萬頃“智”理——院士專家賦能廣西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11/11 08:59:13
來源:廣西日報

稻浪千重“慧”種 蔗海萬頃“智”理——院士專家賦能廣西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字體:

  原標題:稻浪千重“慧”種 蔗海萬頃“智”理——院士專家賦能廣西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從智能管控平台的數據流,到稻田裏的無人駕駛農機,再到蔗田間的新型裝備、學術會場的前沿觀點……秋末冬初的八桂大地稻浪翻金、蔗葉含翠。多位農業院士專家應邀深入基層一線,聚焦數智賦能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把脈開方,為廣西農業向新向智升級注入鮮活動能。

  11月4日,由自治區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主辦,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治區科協承辦的“智匯八桂·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院士專家廣西行”活動在南寧啟動。活動緊扣廣西農業強區建設目標,結合《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産業發展三年行動》部署,匯聚全國頂尖農業科技力量,通過田間問診、技術交流、成果對接等多元形式,助力廣西農業産業升級。

  糧食安全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智慧農業正成為提升糧食産能的重要支撐。11月6日,廣西首個水稻無人農場貴港市益農水稻智慧農場裏,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走進500畝核心示範區。這片由其團隊與廣西聯合打造的農田中,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收穫機來回穿梭,割&攬穗、脫粒清選、自動卸糧等工序有序推進,全程無需人工直接操作。

  “畝産1051.89公斤!”羅錫文現場公布的測産結果讓人滿意,該農場種植的再生稻品種“瑋兩優8612”已連續兩年畝産超過1000公斤。作為全程無人作業的示範基地,這裡配備了無人駕駛拖拉機、插秧機、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設備,實現了水稻耕種管收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無人農場技術的關鍵作用,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帶來的‘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問題。”羅錫文解釋説,“AI+農業”既提高了生産效率,也讓農業生産的收益更穩定,有望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投身農業、扎根鄉村。

  智慧漁業為廣西特色養殖産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路徑。在廣西農墾明陽現代漁業養殖基地,剛參加完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工作站掛牌儀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在智能管控屏前駐足觀察。屏幕上,205個陸基圓池的1.2萬個數據節點實時更新,各種水質指標清晰可見。技術員輕點操作&,十余&增氧機便切換到節能模式運行。

  基地負責人介紹,當水質指標超出安全範圍時,系統會及時向養殖人員的手機發送警報。劉少軍對這種全産業鏈智能化的做法&&讚許,同時也提醒陸基圓池高密度養殖存在一定致病風險,要注重向生態化養殖轉型。劉少軍透露,其科研團隊正與廣西國控集團開展産學研合作,在種業創新、健康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協同發力,讓智慧技術覆蓋魚類生長的全過程,助力廣西提升設施漁業發展水平。

  廣西是全國最大的蔗糖生産基地,但大部分甘蔗産區位於丘陵山區,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産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11月5日,南寧市武鳴區惠豐合作社的甘蔗地裏,甘蔗聯合種植機、割鋪機、電動堆機等新型農機依次進行實操演示,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觀看作業過程後,給出相關意見建議。

  “要解決糖料蔗生産智能化的難題,首先得突破地形限制。”趙春江建議:一是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通過平整地塊、修建機耕道,讓地形更適合機械化作業;二是研發適配丘陵山地的專用農機,將傳統輪式底盤改為鏈式設計,提高農機在不同坡度地塊作業時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這一建議與廣西正在推廣的“分步式機收”模式相契合,目前崇左等地已建成30個分步式除雜點,有效解決了小地塊、坡地的機收難題。

  趙春江認為,廣西與東盟國家的農業生産條件相近,而東盟國家正面臨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上升等問題,對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技術的需求比較迫切。“廣西有望成為面向東盟的農業技術輸出重要窗口。”他&&,通過技術轉讓、産品出口、技能培訓等合作方式,既能實現區域間的經濟互補,也能深化中國—東盟農業科技交流。

  種業是農業生産的基礎,AI技術正在為育種工作提供新的助力。在第六屆深化東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研討會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在接受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採訪時説:“將傳統育种經驗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能讓‘桂字號’品種更具競爭力。”

  作為培育出“汕優63”雜交稻的育種專家,謝華安一直強調水稻育種要遵循豐産性、優質性、抗逆性、廣適性的“四性”原則。他肯定了廣西香米育種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並建議借助AI技術提升育種效率。目前,AI育種技術已在實踐中顯示出優勢,能顯著縮短育種周期、提升效率,為廣西種業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樣關注品種選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景權,也談到了廣西高溫高濕氣候的對蔬菜種植的影響。他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利用AI技術加快良種選育,通過基因分析與篩選,挑選出適合本地氣候特點的品種,縮短育種周期。針對百色鮮食番茄産業,他建議從注重産量轉向提升質量,培育口感、外形更優的高品質品種。

  “AI技術不僅能用於育種,還能幫助優化田間管理。”喻景權提出,可以通過AI模型分析氣候預測與植物生長的關係,實現病蟲害的精準預警,但不同區域的小氣候存在差異,技術應用必須因地制宜。

  活動期間,多名院士專家還出席了2025年智慧農業博覽會、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創新大賽閉幕式、第六屆深化東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研討會等系列活動,與企業代表、基層農技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院士專家們帶來的技術建議和豐富實踐經驗,正逐步轉化為廣西農業轉型升級的實際動力。

  (統稿記者付瑋燁 采寫記者莫迪、楊靈燁、邱石佑)

【糾錯】 【責任編輯: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