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中國經濟信息社聯合廣西河池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出的《新華·河池蠶桑産業發展指數報告(2025)》在京發布。該報告既是河池蠶桑産業實力的量化標尺,更清晰折射出當地蠶桑産業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遷、從單點發展到生態集群建設的變革,其諸多發展亮點為全國特色産業發展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實踐啟示。
指數迭代:精準錨定蠶桑産業發展
相較於首期報告,本期報告在産業環境、文旅融合、模式創新、品牌評價等維度開展擴容優化,構建起覆蓋“種質培育—智能養殖—精深加工—文化賦能”的全産業鏈評價體系,精準捕捉“東綢西移”戰略深化下,産業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新態勢。這種調整絕非簡單的指標疊加,而是對“産業生態”概念的具象化詮釋——産業評價不再局限於産能指標,更延伸至政策適配、文化賦能等軟實力維度,讓指數成為産業發展的“晴雨表”,顯著提升決策參考價值。

圖為《新華・河池蠶桑産業發展指數報告(2025)》
指數運行:多維向好凸顯産業提質增效
河池蠶桑産業綜合指數在2024年攀升至147.61點,近年來呈現出階梯式快速增長態勢。這一數字背後,是多重因素的協同發力。
一是政策強力托底,産業效益惠及民生。以《河池市桑蠶繭絲綢産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為代表,32條覆蓋7大領域的政策舉措精準落地,為蠶桑産業築牢發展根基。産業發展紅利持續釋放,截至2024年,河池蠶桑産業帶動了22萬戶近百萬蠶農增收,戶均養蠶年收入超5萬元,其中脫貧戶達到2.8萬戶,約7.5萬人。這種“政策托底—産業發力—民生受益”的鏈路,使産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支撐,盡顯特色興業富民的內涵。
二是模式技術雙破局,産業融合縱深推進。河池不僅構建起“桑—蠶—繭—絲—綢”的主鏈條,更延伸出“桑枝—食用菌”等延伸鏈條,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得到進一步提升。宜州嘉聯絲綢工業園躋身“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絲綢小鎮創新的“觀光+購物”模式也實現了亮眼的銷售成績,“工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推動蠶桑從傳統農事活動升級為串聯起農業、工業、生物醫藥、文旅等多個領域的生態系統,在當代消費場景中開闢出新的增長點。
三是品牌建設提速升級,河池蠶桑實現價值維度躍升。河池蠶桑的品牌知名度、品牌認可度雙提升,推動河池蠶桑從“源頭供給”邁向“優質品牌”價值高地。這一躍升絕非偶然,一方面依託河池蠶桑嚴格的品質把控,另一方面源於“區域公用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的協同建設體系,這正是農産品跳出低價競爭、實現“按質論價”的價值升級邏輯。
産業意義:多重價值賦能高質量發展
河池蠶桑産業發展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産業發展範本。作為石漠化區域,河池曾面臨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如今,100萬畝桑園撐起的蠶桑産業,以桑樹固土保水適配石漠化治理需求,養蠶繅絲創造經濟價值,走出了“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破局之路,形成“治沙”與“致富”的良性循環,成為石漠化地區生態産業的典範。與此同時,蠶桑産業將千年絲綢文明與劉三姐歌謠等非遺文化深度融合,讓絲綢文化基因在當代煥發新生,實現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雙重傳承;此外,蠶桑産業2024年産值佔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的27%,帶動了金融、旅游等多領域協同發展,為西部資源型地區産業升級提供了可複製的實踐樣本。
未來路徑:四大方向推動河池蠶桑産業躍遷
河池蠶桑産業雖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但高質量發展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為更好促進産業發展,報告提出四大針對性發展建議。一是全産業鏈提質升級,通過建設智能化織造産業園、攻關綠色染整技術、拓展生物醫藥等跨界領域,搭配全流程數智化轉型,填補加工環節空白,推動産業從粗放轉向集約高效;二是深化文旅融合,以絲綢文化非遺博物館為核心,搭配研學活動與精品旅游路線,打造沉浸式蠶桑文化體驗體系,釋放産業文化附加價值;三是強化品牌建設,完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自主品牌”雙體系,深挖非遺內涵,聯動優質IP講好品牌故事,提升“河池絲綢”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四是創新市場拓展路徑,聚焦直播電商基地建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網絡,依託“一帶一路”倡議及RCEP政策紅利拓寬市場版圖。
河池蠶桑産業的發展實踐表明,一個可持續的鄉村産業,必鬚根植於本地資源、契合生態規律且深植文化血脈。這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啟示。新華·河池蠶桑産業發展指數,既記錄了河池蠶桑的成長軌跡,也勾勒出西部特色産業的進階路徑。指數報告提出的“補加工短板、挖文化價值、強品牌勢能、拓市場空間”的協同發力格局,不僅將推動河池蠶桑徹底擺脫“大而不強”的困境,實現從“規模領先”到“質量制勝”、從“原料供給”到“品牌輸出”的跨越,更能為同類産業鞏固既有成就、破解發展瓶頸提供可複製的範本,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長效産業動能。(王蜜、周曉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