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以人才振興激活鄉村“一池春水”-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5 11/11 16:13:20
來源:新華網

廣西河池:以人才振興激活鄉村“一池春水”

字體:

  新華網南寧11月11日電(韋龍發)“家人們看過來,這是我們宜州特産桑蠶絲被,冬暖夏涼,工藝傳統!”在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德勝鎮供銷大集的直播間裏,主播覃含之面對鏡頭侃侃而談。

  這場引來上萬網友圍觀的直播,單場銷售額突破5萬元,覃含之在家門口實現了創業致富夢。這一鮮活場景,正是河池市深耕“歸雁經濟”、激發人才活力助推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河池創新構建“政策引路、精準育才、産業賦能、服務暖心”四輪驅動機制,精心織就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服務網,讓越來越多“歸雁”人才在這片熱土上揮灑汗水、施展才華。

  政策引路 鋪就“歸雁”返鄉坦途

  “以前總覺得村裏缺少發展機會,現在每月工資5800多元,還能帶領鄉親們一起增收,比在外打工踏實多了。”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鎮加城村黨總支書記韋善德説。2021年,在“招才引雁”政策的吸引下,這位本科畢業的年輕人毅然放棄城市工作,返鄉投身鄉村振興。

  “好政策如春風,不僅讓‘歸雁’回得來,更要讓他們留得下、幹得好。”河池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系統構建“1+N”人才政策體系,以《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實施方案》為核心,配套推出“歸雁人才”回引工程、“雁歸宜州”等特色項目,推動政策紅利精準釋放,賦能人才返鄉流向基層。大化縣創新建立的“招引+激勵+提升+儲備”機制,按照大專至博士5個學歷層次,為村“兩委”幹部發放每月500至10000元不等的學歷補貼,累計發放超400萬元,成功吸引264名優秀人才加入村幹部隊伍。

  截至目前,全市已吸引大批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引導2700多名流動黨員回鄉發展,收集鄉村振興“金點子”6500余條。

  精準育才 “土專家”破土成長

  “多虧了科技特派團的專家,手把手教我們食用木薯種植技術,讓這片山坡地變成了‘聚寶盆’。”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鎮清水村,村民潘福氣指着長勢喜人的木薯説。預計到今年11月底,他家種植的木薯將通過訂單銷售,可實現純收入10萬元。

  鄉村振興,關鍵在技。河池市創新實施“科技特派團+産業+人才”培育模式,推動134名科技特派員與本土人才結成“師徒對子”,建立“一人一檔”成長檔案,開展“手把手”技術傳幫帶。同時,依託科研院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平台,按照“農民急需、專家上門、政府引導”的方式,實施“專家授課+課堂培訓+基地實訓+創業指導+政策扶持”的技術培育模式,培育鄉村人才隊伍。目前,全市已培育出977名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土專家”“田秀才”,成為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鄉土智囊團”。

  東蘭縣依託科技特派團資源,在蠶桑、油茶、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區建立5個“科技小院”,創新推出“田間課堂”“夜間實訓”等靈活培訓方式,累計培養種養大戶、合作社負責人等農村致富帶頭人800余名。

  2024年以來,全市開展線上線下培訓446場,培訓2.12萬人次,課程涵蓋電商運營、特色種養、農産品加工等實用技能,推動傳統農民向“新農人”轉型。

  産業賦能 打造人才施展舞&

  河池市堅持“以産聚才、以才興産”,着力推動産業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通過構建“黨組織+産業鏈+人才”一體化發展模式,系統梳理桑蠶、特色種植、生態養殖等優勢産業的現實需求與人才缺口,引導返鄉人才精準融入特色産業發展。宜州區圍繞打造桑蠶千億産業集群,建成集培訓、實訓、認證於一體的繭絲綢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形成“人才培育—技能認證—企業用工”全鏈條服務體系,累計培養專業化繅絲工3165名,成功賦能15家企業,帶動超5000人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

  在此基礎上,河池積極搭建産才融合實踐平台,以“黨組織牽頭、項目化運作、人才主導、群眾參與”的方式,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東蘭縣花香鄉返鄉青年、退役軍人劉建方,依託當地生態資源發展林下鐵皮石斛種植,創新“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年培育幼苗40多萬叢,種植面積超400畝,有效帶動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和就地務工實現增收,成為産才融合的生動典型。

  通過將黨組織建在産業鏈上、讓黨員聚在産業鏈上、使群眾富在産業鏈上,河池實現了組織建設、産業發展與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動。

  在人才使用方面,河池還注重從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農村致富帶頭人、外出經商人員、退伍軍人等群體中,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幹部後備力量,目前已儲備村級後備力量13000余名,推動人才在鄉村振興一線大顯身手。(完)

【糾錯】 【責任編輯: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