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6400所義務教育學校煥新記——看廣西最大手筆教育投入如何讓它們“內外兼修”

(製表/何冬玲)
秋日的陽光,灑在東興市第三中學嶄新的教學樓紅墻上,反射出溫暖而明亮的光澤。課間鈴響,不少同學開始涌向校園一角的勞動基地,種植蔬菜、澆水施肥……少年們臉上滿是興奮。
“師生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上鋼琴課,在閱讀角讀書看報,在勞動基地種草養花……”邊走邊介紹,校長葉積寧的話語中透着自豪。於他而言,學校硬體的升級,讓“上好學”有了更堅實的物理載體。
很難想象,這片佔地137畝、擁有62個教學班3000多名學生的現代化校園,在幾年前還只是一張藍圖。它的拔地而起,係廣西“十四五”期間宏大教育敘事的一個生動注腳。全區超6400所義務教育學校的煥新,總金額達到285.95億元,是廣西“十四五”期間最大手筆教育投入。
曾經,伴隨着城市不斷發展,城區學位“一位難求”成為許多家庭的痛點。“之前為了娃上學,我天天愁得睡不着!”家住南寧市青秀區的李女士,至今仍記得南寧市第四十七中學教育集團長雲校區建成前的焦慮。
2023年9月,長雲校區正式揭牌,佔地50畝,新增1500個學位,李女士的心頭大事迎刃而解:“學位解決了,我們家長特別開心!”
從東興到南寧,從鄉鎮到城市,一項聚焦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的工作在廣西全域深入實施。自2021年以來,廣西累計統籌資金285.95億元,支持義務教育學校建設3.05萬所次,規劃新增學位33.45萬個,其中210所學校正如東興三中、長雲校區一樣的全新校園。
不過,嶄新的校園建築和先進的教學設備,並不能自動等同於優質均衡的教育。真正的改變,還必須發生在人身上。
2022年,當時還是柳州市和平路小學科研主任的陳菲,有了一條新的通勤路線:每逢工作日,她都需要驅車半小時,前往該校教共體結對學校——柳江區拉堡中心小學。在那裏,她還有兩個新身份:教導處副主任、四年級(2)班數學老師。
“我不僅把知識帶給了更多孩子,更將教育理念與經驗分享給同行,這是一個雙向奔赴、共同成長的過程。”如今陳菲已任和平路第二小學副校長,她將這段經歷視為寶貴的財富。
陳菲並非個例,她是一大批被播撒到鄉村和薄弱學校土壤中的“種子”之一。拉堡中心小學副校長凌淑芳感受尤為深刻:“派來的骨幹教師在敬業態度、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這種流動,源於廣西一場深刻的制度變革——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統籌安排縣域內教師資源,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
教師的流動與交流,讓硬體煥新的學校,擁有了育人成才更足的底氣。
如今,葉積寧正致力於將“硬體均衡”的優勢轉化為“質量均衡”的現實。“我們落實‘互聯網+四步教學法’課堂模式,向課堂要質量,把課堂還給學生。”他説,在這所嶄新的校園裏,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勞動基地塑造品格,“立足於山水人格塑造,培育有責任能擔當的國門好少年”的辦學理念貫穿始終。
南寧市第四十七中學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陸東旭也正在規劃兩個校區的深度融合。“我們沒有將其建成兩個獨立的校區,而是一個整體。”未來,學校將按年級進行教學管理,通過名師工作坊推動師資流動,確保兩個校區同步發展,讓優質教育資源真正惠及每一個孩子。
從一張藍圖到一座座現代化校園,從“一位難求”到“家門口的好學校”,從硬體煥然一新到教育“內外兼修”,廣西“十四五”期間最大手筆教育投入,無疑是對美好未來的深情投資。
“十四五”以來,廣西累計統籌投入基礎教育領域資金達460.59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3.88萬所次
學前教育階段
廣西共統籌資金72.71億元,新建、改擴建幼兒園達7661所次,其中新建幼兒園263所,規劃新增學位10.22萬個。
義務教育階段
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統籌資金285.95億元,支持義務教育學校建設3.05萬所次,其中新建學校210所,規劃新增學位33.45萬個。
普通高中階段
廣西統籌資金101.93億元,支持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674所次,其中新建學校(校區)43所,規劃新增學位22.33萬個。
(數據統計截至2025年11月7日)(記者羅琦 通訊員覃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