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模範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11/09 09:39:42
來源:廣西日報

廣西模範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

字體:

  原標題:廣西模範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 籽籽同心向未來

  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蘆笙悠揚,廣大游客徜徉在千年侗寨間;巴馬瑤族自治縣賜福湖湛藍澄澈,《夢·巴馬》實景演出將瑤族婚禮、銅鼓舞等民族文化融入水波光影;隆林各族自治縣鶴城新區搬遷群眾穩定就業,生活幸福……初冬時節,八桂大地涌動着陣陣暖意,發展活力與多彩文化交織成動人的圖景。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廣西擁有12個自治縣、3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縣和59個民族鄉。新時代以來,廣西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各族兒女攜手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新歌。

  人心歸聚,持續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

  “月亮光光照墻角,妹在門前岩板坐……”華燈初上,三江侗鄉鳥巢劇場裏,《坐妹三江》旋律婉轉。

  雄偉壯麗的銀項圈形舞&,威嚴莊重的鼓樓、原始古樸的水車和能歌善舞的青年,在五彩繽紛的燈光下美輪美奐。

  “多耶互動環節太有感染力了,仿佛走進侗寨的多彩人間。”山東游客張玲説。2024年,《坐妹三江》累計演出336場,觀演人數超7.45萬人次。這&好劇,是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鮮活見證,架起了各族群眾情感相融的橋梁。

  “演的不僅是劇目,更是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記憶。”三江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局長羅如芹&&。

  “一碗疏,二碗親,三碗四碗見真心。”在恭城瑤族自治縣,油茶早已成為各族群眾緊密相連的情感紐帶。

  2022年11月,瑤族油茶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如今,恭城油茶這一蘊含着獨特“民族團結”基因的非遺美食,正走出大山、香飄世界。

  金秀瑤族自治縣博物館內,一塊青石碑前,講解員覃一倚向游客講述《大瑤山團結公約》的故事。這份以古老石牌律形式誕生的團結公約,是中國共産黨創造性運用民族傳統智慧解決民族問題的典範。

  “石牌律是金秀傳統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基層治理智慧。”廣西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覃娟介紹,瑤族“石牌律”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合創新,運用於基層治理的現代化,讓古老石牌煥發法治新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着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廣西根植文化沃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融水苗族自治縣制定施行蘆笙和鬥馬文化保護條例等單行條例,夯實非遺保護根基;龍勝各族自治縣挖掘龍脊梯田、“三魚共首”圖騰、紅軍樓等歷史與紅色資源,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富川瑤族自治縣用好長鼓舞、古明城等特色文化,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銅鼓為號,壯錦做衣。廣西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全區116個公共圖書館、124個文化館和117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向群眾免費開放,非遺館、傳習所遍佈城鄉,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在八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和衷共濟,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龍脊梯田的田埂上,大寨村“兩棲農民”潘德雄的腳步格外輕快。2012年他回鄉創業,把民宿安在了梯田半山腰。“民宿一年的收入有50萬元左右,日子越過越好。”

  目前,大寨村共有256家民宿。黨支部書記余琼通介紹,2024年該村接待游客67.51萬人次,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約690萬元。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昔日的石漠化山區如今長滿青翠牧草。在下南鄉波川村村民譚成語的種養基地裏,400多頭肉牛茁壯成長。

  “很多村民靠養牛住新房、買汽車,生活越過越甜蜜。”波川村村委會副主任譚遠望説,全村400多戶村民加入種草養牛隊伍,每年銷售菜牛2000多頭。

  如今,高鐵從環江毛南族群眾的家門口穿過,香豬、香牛等特色農産品快速銷往各地,花竹帽、儺文化等也隨游客到來廣為人知。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廣西使用35.8億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實施5800多個項目,增強民族地區內生發展動力。

  位於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的德保縣都安鄉凌雷村,在國家民委持續幫扶下,發生了美麗蛻變。該村用好用活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推進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工作同頻共振,投入約180萬元,完成全村通屯道路、入戶路硬化。

  “村民的日子像火龍果一樣紅火。”國家民委派駐凌雷村駐村第一書記劉磊&&,國家民委在人力、物力、財力和治理方面全力幫扶,該村先後獲得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等榮譽。

  民族團結一心,奔向美好生活。恭城把“小柿子”做成“大産業”,成為各族群眾增收的支柱産業;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發展牛養殖、螺螄粉原材料、糖料蔗富民産業,2024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97.61億元;大化瑤族自治縣做強七百弄雞産業,惠及14.8萬餘人……廣西各族幹部群眾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産業,立足實際闖出增收致富路,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心手相連,交往交流交融情誼濃

  走進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搬遷戶楊國芬家,三室兩廳的住房乾淨整潔,家電齊全,生活井井有條。楊國芬説,從大石山搬遷後,她過上了“10分鐘生活圈”的便捷日子。

  鶴城新區是隆林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了16個鄉鎮175個村的1.4萬餘人。當地不斷完善居住區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配套服務,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配套的脫貧奔康産業園內,昌隆服裝廠製衣車間裏,工人們正熟練縫製服裝。“已有50多名搬遷群眾在此就業。”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貴仲&&。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有力支撐。廣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眾。

  基礎設施不斷升級。金秀獲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77個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徹底解決行路難;環江推進高鐵、高速公路及鄉鎮、村屯路網建設,暢通發展動脈。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三江創新實施醫聯(共)體“三江模式”,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享受三甲醫院服務;融水建成20個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209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法治服務機構和標準化村衞生室實現全覆蓋;巴馬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群眾生活更加便利。德保優化配置扶貧車間、學校、衞生院等公共服務資源,實現各族搬遷群眾“住入新房子、生活有路子、過上好日子”;龍勝把5個集中安置點納入村(社區)“一站式”綜合服務管理,推動各民族“雙向”就業、通婚自由、和諧融居。

  粵桂協作架起跨區域交融橋梁。羅城在深圳龍華區設立勞務協作服務工作站,深圳産業協作示範園等引進企業28家,就地轉移就業3000餘人;都安瑤族自治縣與深圳市寶安區深化人才、産業合作,助力28萬各族群眾穩定務工。

  從就業幫扶到社保覆蓋,從社區服務到基層治理,民生溫度正轉化為牢固的民族團結紐帶,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成為生動現實。(記者何明華 通訊員李曉璇)

【糾錯】 【責任編輯: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