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有了首個“AI+”虛擬棚拍影視基地-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11/09 13:45:19
來源:南寧晚報

南寧有了首個“AI+”虛擬棚拍影視基地

字體:

  原標題:南寧有了首個“AI+”虛擬棚拍影視基地 業內認為,廣西特別是南寧短劇發展空間廣闊,推出爆款劇“很有可能”

中泰合拍微短劇《薩瓦迪卡·泰境奇緣》在北投明月薈影視基地殺青。

北投明月薈影視基地是南寧首個“AI+”虛擬棚拍影視基地。

  從豪門婚戀到復仇逆襲,從古裝劇到現代戲,近年來,微短劇“異軍突起”,以小體量、快節奏、強反轉等特點,滿足了部分觀眾碎片化的觀看需求,也以“低門檻、高回報”為影視行業帶來新的流量增長點。

  日前,中泰合拍微短劇《薩瓦迪卡·泰境奇緣》在北投明月薈影視基地殺青。據悉,這是南寧首個“AI+”虛擬棚拍影視基地,將深度串聯多元業態構建“文化—旅游—體育—商業”四維融合的産業生態,助力廣西“AI+短劇+出海”。

  探索:打造“AI+”虛擬棚拍影視基地 助力廣西“AI+短劇+出海”

  日前,中泰合拍微短劇《薩瓦迪卡·泰境奇緣》在北投明月薈影視基地殺青,主創團隊與中泰影視界代表齊聚現場,共同見證這一跨國文化合作短劇項目。

  該劇以“AI解密+懸疑愛情”為核心敘事,通過中國考古學家與泰國民俗學者聯合破解千年密碼的故事主線,藝術化呈現中泰兩國深厚的歷史淵源。拍攝過程中,劇集深度融合AI技術應用,依託北投明月薈影視基地的技術支撐,通過虛擬場景生成、文物密碼數字化破解等創新手法,生動展現中泰數字經濟合作的探索成果,為“數字絲路”建設注入鮮活文化動能。

  據悉,這是南寧首個“AI+”虛擬棚拍影視基地。劇組還輾轉廣西桂林、泰國曼谷等地取景,將壯錦圖騰、泰絲工藝等傳統元素與數字經濟創新技術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微短劇+文旅+經貿”的跨産業合作新範式。

  廣西北投明月湖商業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文峰介紹,公司將抓住中國微短劇産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機遇,持續加大對北投明月薈影視基地的支持力度,優化運營管理、完善服務功能、引入優質影視産業鏈資源,深度串聯多元業態構建“文化—旅游—體育—商業”四維融合的産業生態,助力廣西“AI+短劇+出海”。

  優勢:南寧短劇發展空間廣闊 具備打造爆款劇的潛力

  微短劇《夜玲瓏》今年7月在南寧開拍,在南寧方特東盟神畫、“三街兩巷”、廣西體育中心等多個景區和地標取景拍攝;微短劇《不期而遇》入選自治區廣電局、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2025年上半年“微短劇+行動”計劃扶持作品,在南寧市青秀區古岳文化藝術村、唐樾青山·東方源林項目、龍湖天街商圈等地取景拍攝……近年來,微短劇拍攝製作團隊紛紛把拍攝地點瞄準南寧,讓更多投資者嗅到了其中的商機。

  當前,微短劇作為影視領域的新風口,引發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與思考。近日,多位廣西本土的影視導演、演員等從業者分享了他們對微短劇現狀與未來的見解,揭示了其作為時代産物的機遇、挑戰與發展路徑。

  廣西知名青年演員王裕華從本地實踐出發,分析了南寧文旅短劇迅猛發展的五大優勢:一、五象新區等區域的現代化建築成為時尚熱劇新取景地;二、城市兼容性強,從“三街兩巷”的古色古香到東盟商務區的異域風情,為“穿越”等劇情提供了豐富場景;三、本地演員市場性價比高,配合默契;四、氣候適宜,四季皆宜拍攝;五、政府扶持政策有力,吸引了大量外地劇組。

  電影電視導演、影視特效導演蒙天創也認為,廣西特別是南寧短劇發展空間廣闊,經過努力,推出爆款劇“很有可能”。他的團隊正籌備一部中越跨國題材短劇。隨着市場走向“精品路線”,他們擅長的影視特效將助力打造優質短劇。

 建議:優質內容為根創新為翼探索“短劇+”跨界融合

  微短劇正處於從“流量野蠻生長”到“價值精耕細作”的關鍵轉型期,作為新業態,發展潛力巨大。隨着觀眾審美需求的不斷升級,市場呼喚更多製作精良、立意深遠的真誠之作。

  南寧知名電影導演盧精用&&,微短劇是適應碎片化傳播需求的階段性産物。他執導的國家安全題材微短劇《靜海》廣受好評,印證了他的觀點:短劇的成功離不開明快的節奏和成熟的懸疑反轉套路,但根本出路在於劇情本身的價值,而非獵奇片名或低俗噱頭。他強調,在滿足甲方正向宣傳訴求中實現社會價值,是創作者的重要使命。

  盧精用坦言,微短劇門檻較低,但打造“出圈精品”實屬不易,當前市場的盲從跟風無疑是條死胡同。內容為王是根本,精品化與跨界融合是未來出路。

  電影人榮先生直言不諱地指出市場中出現了部分“毀三觀的垃圾産品”,格調不高,值得警惕,並呼籲“短劇應保持正能量,對青年起到鼓舞作用”。

  南寧市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吳壽平認為,針對當前存在的亂象與機遇,行業應從以下三方面着手:內容上,需從“博眼球”到“入人心”,製作端必須摒棄低俗套路,錨定價值與差異。類似“霸總愛上撿垃圾的我”等懸浮劇情是流量短視行為,創作應扎根現實,聚焦職場、鄉村振興等真實主題,傳遞正向價值觀;應追求“短而精”,充分利用“三街兩巷”等優質取景地,將地標風貌轉化為獨特的視覺語言與敘事氛圍,提升作品美學品位。

  産業上,需從“單一變現”到“生態共贏”,行業應積極探索“短劇+”的無限可能,如“+城市品牌”“+地方特産”“+文化傳承”等。這不僅能擺脫對單純用戶充值的依賴,而且能將短劇的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力與城市影響力,實現內容、商業與地方發展的多贏。

  監管與自律上,需設立“紅綠燈”與“示範田”,行業協會制定創作指南,明確低俗、違俗紅線,建立全流程審核與優質作品表彰機制;監管部門要強化審核,對“三觀盡毀”作品零容忍,簡化優質內容備案,對創新模式給予政策扶持。

  微短劇行業的未來在於構建健康生態,唯有以優質內容為根,以創新模式為翼,在有效規約下發展,微短劇方能擺脫“毀三觀”的標籤,成長為真正具有長期生命力的文化新業態。(記者李宗文 凌劍伊/文 宋延康/圖 實習生黃芳曦)

【糾錯】 【責任編輯: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