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西自然資源部門強化用地保障,優化用地服務機制見真章
“項目為王”助推高質量發展
11月5日,雨停初晴,群山如黛。
驅車行駛在平陸運河建設工地,但見主線橋梁施工如火如荼,船閘主體混凝土澆築有條不紊,設備安裝處塔吊林立。
在馬道樞紐工程施工現場,滿鞋泥濘的工程師韋敏鑫正指揮駕駛員操控可起吊750噸的履帶吊,吊裝船閘&車軌道梁橋設備。“我們日夜加班,為的是確保明年如期完成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內河省水船閘設備安裝。”
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黎明鏡告訴記者,截至11月3日,平陸運河項目已完成投資620.5億元,佔總投資的85.3%;完成土石方開挖約2.96億立方米,佔開挖總量的93.8%;完成船閘主體混凝土澆築564.8萬立方米,佔澆築總量的96.6%;航道基本成型約109公里,佔工程總量的86.7%;完成主橋下構27座,完成上構合龍17座,通車2座。
黎明鏡有感而言:“3年來,是自然資源部門以‘先行用地’破瓶頸、‘24小時響應’解難題,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條連通江海的大運河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撐。”
靈山縣自然資源局局長劉義歡,一路見證了自然資源部門服務平陸運河建設的全過程。
“為了推進項目用地報批,相關工作人員在辦公室24小時待命,餓了點個外賣,睏了睡在沙發上,有關材料隨到隨審,僅用10天就完成了報送。”回憶那些日日夜夜,劉義歡感慨良多。
針對平陸運河馬道、企石、青年3個關鍵航運樞紐工程,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積極採取先行用地方式保障用地,從組卷到獲批僅僅用了兩個月,創造了用地保障的“廣西速度”。
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綜合處處長李曉燕看來,保障全長134.2公里的平陸運河用地,僅是廣西“十四五”期間強化項目用地保障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十四五”以來,廣西自然資源部門堅持“項目跟着規劃走、要素跟着項目走”,&&自然資源支持經濟回升向好“1+N”系列政策文件,持續強化要素供給,優化服務機制,為全區重大項目落地“保駕護航”。
為推動重大項目落地生效,廣西創新建立了重大項目用地全周期、“分級分類”服務保障機制。通過“清單管理+上門服務+定期調度”,統籌推進全區重大項目年度用地保障工作,確保項目用地“應保盡保”。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廣西累計獲批建設用地面積11.11萬公頃,核銷保障905個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雙百雙新”項目和“平急兩用”項目等,涉及計劃指標21.48萬畝。
在空間布局上,廣西優先安排優勢地區和重點産業發展空間,平陸運河、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南寧吳圩國際機場改擴建工程等217個國家和自治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獲批,排名全國前列,為加快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提升服務效能,廣西建設並啟用自然資源“慧選址”系統,免費向各類建設項目提供選址查詢服務,平均節約用地選址時間1個月以上,有效解決建設項目“選址難”“耗時長”“獲取數據難”等問題。目前,“慧選址”系統已入選國家大數據局發布的2025年公共數據“跑起來”示範場景。
在用地計劃配置方面,廣西嚴格落實國家“增存挂鉤”機制,優化“三級聯管”系統,強化計划動態監管。“十四五”以來,自治區配置使用計劃指標127.64萬畝,將2568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納入國家計劃保障範圍,涉及用地指標286.49萬畝。同時,單列中國—東盟合作區(含沿邊臨港産業園區)計劃指標4萬畝、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計劃指標5000畝,充分保障重點園區新增用地需求,助力開放平台搶抓發展機遇。
“重大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和‘壓艙石’。自然資源全系統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牽住‘牛鼻子’,穩住‘壓艙石’,全力以赴打好‘十四五’收官戰,紮實謀劃推動‘十五五’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提供資源要素保障。”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記者 唐廣生 通訊員 范雁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