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水化境傳文脈 八桂藝彩啟華章——2025桂林藝術節綜述
桂山為屏,漓水為弦,戲劇為媒,文脈為韻。
10月24日至11月2日,2025桂林藝術節攜金秋桂香,赴一場為期十日的山水藝術之約。本屆藝術節以“化境”為主題,化劇入景,化藝入境。當戲劇來到這片被自然偏愛的土地,與奇峰秀水相擁,與市井煙火相融,國際視野下的經典佳作與本土青年的先鋒表達交相輝映,自然場域的靈秀與戲劇藝術的深邃碰撞共生。這場跨越時空、山水為&的盛典,既蘊藏着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也映照着扎根大地的文化共鳴。
桂林,成為一座流動的劇場、一片詩意的土壤,為城市文化注入鮮活生命力,在時代脈搏中奏響藝術強音。
自然為幕:山水間的沉浸式戲劇詩行
山水風光歷來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美學之窗”。桂林藝術節自創辦以來,便堅持讓中西方戲劇與世界級山水碰撞、融合、共生的理念。
戲入山水、山水有戲。在舞&設計中,桂林藝術節一直注重發現和利用山水場地原有的文脈、構造和美學價值,如虞山公園的山劇場、七星公園的洞劇場……這些以山水為背景的劇場,讓海內外的戲劇演出呈現嶄新的面貌,不僅更好地激發演員創作靈感,為觀眾提供獨特的觀演體驗,也為國內外游客、戲劇愛好者呈現一場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盛宴。
七星公園洞劇場裏,積累了漫長歲月的鐘乳石,遇上了令人驚艷的希臘話劇《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8名演員沒有佩戴收音話筒,靠着岩洞內自然形成的聲響效果來傳遞&詞,以極具張力的情感表達、極簡的舞&道具,為觀眾演繹了一段動人的古希臘愛情傳説。“太有感染力了!”來自北京的觀眾李靜很激動,“當俄耳甫斯這個角色一遍又一遍地大聲呼喊着愛人的名字時,回音顫抖,我的情緒也被帶動着變得悲傷。”
演出結束,洞劇場裏掌聲不息,演員安耶洛斯·馬格尼薩利斯第一次來到桂林,對這與自然融合的舞&感到驚嘆:“來桂林之前,我無法想象在岩洞裏表演會是什麼感覺;現在,這將成為我永生難忘的體驗。”
紅綢與秋風共舞,光影與山壁相映,中國國家話劇院帶來的話劇《蘭陵王》在虞山公園的山劇場上演,這出以面具叩問人生困境的劇目,引發了觀眾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思考。“崖壁上的投影,讓舞&的光效變得格外有氛圍感,山腳下穿行而過的呼嘯風聲,讓演員的表演更為生動。”《蘭陵王》導演王曉鷹認為,山劇場給戲劇帶來獨一無二的演出效果,這是室內舞&上永遠設計不出來的詩意瞬間。
山水戲&,讓戲劇掙脫了紅絲絨帷幕的束縛。在自然劇場裏,山水洞樹不再是靜止的背景,而是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演員”,風聲、雨聲、蟲鳴是它的&詞;晴光霧雨、忽明忽暗的月光是它的情緒。這些轉瞬即逝的詩意,在傳統劇場中或被視為意外,在此處卻成為山水與戲劇的靈動交融。
“桂林山水使戲劇變得不一樣。”作為桂林藝術節藝委會委員,王潮歌認為,桂林這些獨特的自然舞&,讓戲劇表演獲得了全新形態。
劇匯中外: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盛宴
桂林的奇山秀水,以其亙古的詩意,搭建了獨特的舞&。但它的魅力遠不止於此,更如同一個充滿創造力的磁場,吸引着全球目光與年輕靈魂在此相聚。總覽本屆藝術節的戲劇節目單,18部中外劇目編織出一幅跨越時空的藝術長卷,充分展現了其國際視野與青春力量。
世界戲劇教育聯盟(WTEA)戲劇邀請展時隔兩年再度歸來,來自中國、格魯吉亞、希臘、俄羅斯、美國、英國的6所戲劇院校師生,為觀眾帶來6場風格各異且精彩紛呈的戲劇演出,講述關於“夢”與“戀”的不同故事。
在廣西省立藝術館,中央戲劇學院的話劇《莊周夢蝶》以空靈的缽聲開篇,通過皮影、戲曲程式與歌隊吟誦,重構了莊周“試妻劈棺”的寓言,讓觀眾沉浸在虛實交織的絕美意境之中。這部極具東方美學的劇目,與希臘雅典音樂戲劇學院帶來的《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刻》一起榮獲2025國際大學生戲劇展演最佳劇目獎。
此外,還有英國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的《工匠的仲夏夜之夢》、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的《一個簡單的故事》、美國奧城大學戲劇學院的《154種方式説愛你》、格魯吉亞·紹塔·魯斯塔韋利國立戲劇電影大學的《藉&愛的輕翼》輪番上演。
青年戲劇力量,也成為本屆藝術節最洶湧的浪潮。第二屆全球華語青年戲劇導演英才計劃孵化的3部作品——融合話劇《看棋亭》、新媒體融合劇《頑石》和肢體劇《無·影》精彩亮相,不僅展現了青年導演的創新視野和藝術追求,也彰顯了青年力量對推動戲劇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楊碩所言:“越來越多的年輕戲劇人堅守在這個行業,戲劇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本屆藝術節的特邀劇目大膽打破藝術形式邊界,創造出全新的戲劇表達。開幕大戲《戲悟》以“京劇+話劇”的跨界形式,讓傳統戲曲在現代敘事中重獲新生;閉幕大戲音樂劇《雄獅少年》改編自現象級國漫,以醒獅文化為精神內核,用流行旋律等元素重構嶺南民俗表達;桂林本土桂劇《破陣曲》則以“群像式”敘事再現文化抗戰精神,贏得不同年齡層觀眾的讚譽,許多人感嘆:“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優質桂劇!”
由中央戲劇學院師生創排的話劇《北京人》《海鷗》,更是為經典劇作注入了當代的思考與解讀;中法共創劇目《海底兩萬里》運用黑光技術與戲偶藝術,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視覺奇觀。
此外,藝術節也為小觀眾們準備了充滿想象力的舞&禮物。兒童劇《萌寵曆險記》、木偶劇《國寶故事——銅鳳燈》《西游記》(第一部)等作品,以生動的故事與視覺語言,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美的種子,實現寓教於樂的熏陶。
“今年劇目質量高,票價親民,希望以後能引進更多精彩的劇目,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接觸到高質量的戲劇藝術。”桂林市民孫女士是一名資深戲迷,雖然她在上海工作,但每一屆桂林藝術節舉辦時,她都會專程趕回來,用行動支持家鄉的戲劇活動。
城藝共生:街頭巷尾的全民美育圖景
藝術從不囿於舞&,而是流淌在山水之間,漫游於城市街巷。今年桂林藝術節的山水藝術市集,便在古南門邊的榕湖岸線鋪展而來。50個特色攤位沿湖排開,將藝術創作、戲劇生活與互動體驗融於市井煙火,讓游客在碧水青山間,沉浸式感受“山水+藝術”的城市生活新貌。
青磚黛瓦與長巷深階相融,古老城門與湖光山色相映。畫布、展板等古風裝置點綴其間,營造出兼具人文底蘊與藝術氣息的公共場域。非遺體驗、創意手作、戲劇文創、八桂美食……琳瑯滿目的攤位吸引游人駐足流連。來自南寧的手作藝人大吉説:“市集持續10天,我們既能創作,也能與顧客深入交流,體驗特別好。”一位美國游客在一個手工藝品攤前駐足,最終挑選了幾對珍珠耳環作為贈友之禮,“它們來自桂林”,成為藝術行走的最好見證。
除了靜態的市集,戲劇也走上街頭,流動成景。在東西巷、古南門等地,戲劇巡游《錢蛇》《愛麗絲夢幻奇境》融合了戲劇、音樂與舞蹈元素,將城市空間轉化為流動的舞&。演員化身故事中的“蛇靈”或“愛麗絲”等角色,踩着高蹺在人群中從容穿梭,以誇張的肢體語言與觀眾親密互動,讓觀眾跟隨劇中人的腳步,沉浸式感受城市中流動的藝術氣息。
藝術不僅流動在街頭,也悄然走入校園與家庭。“特別注重戲劇教育”是80多年前西南劇展留下的一道永恒課題;做好美育工作,是幾代戲劇人共同的目標。
在桂林藝術節期間,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係的學子們帶着“戲劇是什麼”“為何需要戲劇教育”等問題,走進桂林多所中學,為青少年開啟美育之門。這一行動,承接了西南劇展對戲劇教育的重視,也在今天繼續播撒着美的種子。
親子戲劇公益營則在桂海晴嵐的藍天白雲下,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讓家長也學會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一位家長感慨:“曾以為戲劇離生活很遠,現在才明白,生活中細小的物件也能作為拉近親子關係的戲劇道具,讓家庭更有溫度。”
“戲劇美育的價值,不在於培養演員,而在於塑造人格,參與者在規定情境中‘扮演’角色的過程,其實是在情感層面體驗人生、在認知層面探討人生的過程。”中戲戲劇教育系主任周艷説。2025桂林藝術節戲劇教育板塊中的“戲劇美育公益行”與“親子戲劇公益營”,以美育為土壤,讓感知、想象與創造力在心靈中生根,使戲劇從舞&走向生活,成為一場溫暖而詩意的探索。
藝術的種子已撒播在這片山水之間,靜待破土,綻放新蕊。
薪火相傳:校地協同的文化綻放之路
80多年前,歐陽予倩等人在桂林發起西南劇展,不僅在抗戰歲月裏點燃了文藝的火種,更讓桂林與中國戲劇教育結下了深厚緣分。歐陽予倩作為中國第一所戲劇學院的發起人,為日後桂林與中央戲劇學院的聯結埋下了伏筆。
如今,這份情緣在桂林藝術節中得以延續與昇華。正如中國國家話劇院製作人、中央戲劇學院客座教授李東所言,“校地合作”是桂林藝術節一脈相承的獨特基因。
走過四屆的桂林藝術節,沒有停留於簡單的文化展演,而是充分借助中央戲劇學院的教學優勢,將各係專業的教學成果,轉化為貼近群眾的藝術作品,讓學術智慧走進百姓生活。
這一“藝術為民”的理念,在本屆桂林藝術節閉幕活動中得到更具象的體現。閉幕式突破傳統典禮形式,以一場大型開放式互動派對,為觀眾帶來了全新體驗。其中,唱跳主持全能的機器人“桂桂”和“林林”現場演繹戲曲《定軍山》選段,展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創新融合。
作為世界戲劇聯盟的主席單位,中央戲劇學院與全球頂尖戲劇院校保持緊密&&。這份國際資源,也被桂林藝術節巧妙轉化為惠及大眾的藝術盛宴。每兩年一次的世界戲劇聯盟優秀劇目展演,已成為藝術節的一大亮點。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劇目在此匯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戲劇理念在此激蕩。格魯吉亞·紹塔·魯斯塔韋利國立戲劇電影大學校長喬治·沙魯塔什維利&&:“很高興能再次參與桂林藝術節,我們在此與各國藝術家交流,美麗的山水與熱情的觀眾,讓這段經歷格外珍貴。”
從中央戲劇學院推動實施的“世界戲劇教育聯盟2025國際大學生戲劇展演”“全球華語青年英才計劃”,到中央戲劇學院75年校友成果展與舞&&術國際國內展,每個板塊每件作品都是中戲藝術教育成果的縮影。
中央戲劇學院與桂林市的合作,並非簡單的主辦與承辦關係,而是一種深度互補的合作模式。中央戲劇學院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藝術人才,而桂林則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自然舞&和人文環境。這種優勢互補的合作,讓藝術教育與社會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環。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闡釋了這種合作的價值:“我們將課堂成果轉化為社會服務,讓藝術走向人民,普惠於民,同時接受人民的檢驗,再反哺課堂,是一種雙向互惠。”
從西南劇展的歷史迴響,到如今校地協同的生動實踐;從國內藝術力量的集結,到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互動,桂林藝術節已超越了節慶的範疇。它像一座堅實的橋梁,一端連着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資源,一端連着地方文化發展的現實需求;一端係着中國戲劇的傳承與創新,一端牽着全球藝術的對話與交融。在這座橋上,藝術不再是孤高的存在,而是成為了連接歷史與當下、本土與世界、創作者與觀眾的溫暖紐帶,持續為桂林乃至中國的文化發展注入着鮮活力量。(記者 劉豫 柳思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