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忻城縣依託傳統蠶桑産業優勢,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桑蠶産業種植、養殖、加工全鏈條,實現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護航”的轉型。目前,全縣桑園面積達26萬畝,年鮮繭産量4.59萬噸,佔全國總産量的1/15,實現産值28.35億元,惠及蠶農7萬餘戶,實現蠶農人均收入增長60%。2025年忻城縣成功申報以桑蠶為主導産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項目。
種植端:一體化管護提質效
走進忻城縣安東鄉桑蠶全産業鏈基地,田間地頭整齊地排列着滴帶和土壤採集器,屏幕上實時跳動着土壤濕度、光照強度、病蟲害指數等數據。這是忻城縣引入AI精準種植系統後的場景。
“這套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可監測桑園墑情、自動調節水肥供給,可使每畝桑葉産量從1500公斤提升到3000公斤,病蟲害減少40%。”基地技術員銀星希介紹。

工作人員正在小蠶共育室觀察小蠶生長情況。藍春青 攝
近年來,忻城縣聚焦桑園種植關鍵環節,大力推廣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以科技力量實現桑園管理精細化。在病蟲害防控方面,全縣構建起覆蓋3000多畝桑園的自動病蟲害防控體系,通過安裝蟲情測報儀、誘捕器等智能設備,結合人工智能監測技術,實現病蟲害的實時預警與精準防治。
養殖端:智能化飼喂降成本
在古蓬鎮上浪村標準化養蠶基地,自動清洗機、切葉機、傳輸機、投喂滑板車、升降方格簇機等設備一應俱全。蠶房內的攝像頭通過技術服務雲平台實時監測蠶房環境,一旦發現異常立即觸發預警,及時採取措施,盡可能避免損失。

蠶農正在使用自動脫繭機剝離方格簇上的蠶繭。
“基地採用‘四齡蠶’養殖技術以及智慧蠶房監測系統,有效縮短蠶農養蠶周期,提高養蠶存活率,還可以節省桑葉和石灰等成本,提高蠶繭品質和産量。”古蓬鎮上浪村委副主任藍美珠説,在科技的帶動下,蠶農一年可以多養2-4批蠶,2個人一批可以輕鬆喂養3-4張,比原來翻倍。
“先進的養殖技術與智能設備,不僅解放了人力、降低了養殖風險,還顯著提升了蠶繭品質,為後續加工生産提供了優質原料。”忻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鄭小平介紹,忻城依託國家科技特派團等科研力量,在全區率先建設規模化人工飼料小蠶共育示範點,通過技術創新,使小蠶飼養成功率提高25%,勞動時間減少2/3,利潤提升26.4%。
目前,全縣已培育了24家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家庭農場、11個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60多名鄉土技術人才,帶動更多蠶農更好地融入市場,實現蠶農與産業的共同發展。
加工端:數字化織綢創精品
走進忻城繭絲綢産業園智能廠房,自動絡絲機正高速運轉,將絞裝絲精準轉化為筒裝絲;車間內的溫濕度傳感器實時調控環境參數,將生絲品質穩定鎖定在5A級標準。數碼印花區裏,14&高速設備組成柔性生産線,將電腦端的彩色圖案精準復刻於布匹之上,實現“所見即所得”的印花效果。

在忻城繭絲綢産業園印花廠內,數碼印花機正在進行絲綢數碼噴印。藍春青 攝
“自動繅絲機、絡絲機、並絲機、倍捻機等設備取代傳統生産線後,成功補齊了忻城在織綢、煉白、數碼印花、絲綢面料及服裝加工等環節的産業空白。”産業園運營方廣西同益國絲常務副總經理韋懿宸介紹,目前,産業園一期已建成18個標準廠房,綢廠已開機試産,累計生産真絲綢約400萬米,産值達2億元以上,項目通過“企業+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當地2萬餘戶養蠶戶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如今,忻城縣桑蠶産業已形成“AI種植—智能養殖—數字加工”的全鏈條智慧體系,産業園總産值突破40億元。“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全力打造集良種繁育、精深加工、科技研發、農文旅融合於一體的全國蠶桑産業融合創新高地和中國—東盟蠶桑産業合作示範區,讓科技創新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忻城縣縣長沈國章説。(藍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