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0年蝶變,鑄就“美美與共”
青山綠樹之間,黃墻青瓦的傳統民居,依山錯落有致,風光旖旎。
這是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六巷村,其中標着“費孝通寓所”銘牌的一棟黃土墻老房子,如今是村裏人景仰和珍視的地方。
“受惠於費孝通先生的影響力,來我們村參觀、研學和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在六巷村,瑤族同胞藍建明經營的民宿已經成為一張名片。
10月31日,他在接受採訪時,指着墻上的一張照片説,“這是費老1988年12月19日第二次到六巷拍的,這個是我。當時我參與接待。”
2025年是費孝通先生開啟田野調查90周年。他先後五上金秀大瑤山,除了留下輝煌的學術篇章,還志在幫助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共同走向美好的新生活。在廣西、在大瑤山,這90年蝶變,既是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理念的生動注腳,更是中國共産黨民族政策成功實踐的璀璨範本。
解碼瑤族社會,“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建構源頭
藍建明一家與費孝通先生的緣分,要從1935年説起。
那年,費孝通攜新婚妻子王同惠跋涉數千里,到大瑤山腹地做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特徵調查。在六巷村,他們借住在藍建明的曾祖母藍妹國家中,一住便是20多天。
踏入這片自古被外界視為禁地的所在,費孝通夫婦發現,這裡並非傳言“瘴癘蠻荒”之地,而是充滿友愛的桃源。他們在見聞中寫道:“瑤人都是很有禮貌的,不只是對我們如此,他們自己彼此也都很和氣。”
在大瑤山的調查中,如何取得瑤族同胞的信任?
費孝通夫婦開創了獨特的調查方法,他們親身體驗瑤族日常生活,從耕種勞作到節日慶典,從宗教儀式到家庭互動,全方位地捕捉瑤族社會的細節。
不幸的是,1935年12月16日,費孝通夫婦完成調查後,在轉移地點時迷路。費孝通因誤入捕獸陷阱導致腰腿受傷,王同惠因外出求援而墜入山澗身亡。
遭遇重大打擊,費孝通的意志並未因此消沉。之後,以他和王同惠的名字合著的研究報告《花藍瑤社會組織》出版,全面向中國和世界首次介紹了大瑤山及瑤族的社會組織等方面的情況。
“這份以生命踐行的學術赤誠,註定了他與金秀大瑤山、與廣西終生血脈相連的情緣。”廣西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薛輝&&,“他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對少數民族社會組織的片面認知,為民族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新中國成立後,費孝通重新開始了民族研究的學術歷程。
1951年7月至11月,費孝通率中央訪問團(中南分團)到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考察,撰寫了《廣西龍勝民族民主建政工作》一文,推動廣西於當年8月19日正式成立第一個民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
此外,他根據調查情況認識到壯族形成了守望相助、患難與共的共同體,撰寫了《關於廣西壯族歷史的初步推考》及有關民族政策的文章,為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提供了重要的學理支持。
……
位於金秀縣城的瑤族博物館,佇立着一塊寬約40厘米、高約 70 厘米的石碑,上面刻着遠近聞名的《大瑤山團結公約》。
70多年前的一塊石碑,如何改變了大瑤山的歷史?
博物館解説員覃一倚面對參觀的游客,娓娓道來:
“1951年8月,在中央訪問團悉心調解和見證下,金秀瑤族五大支系的代表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制定出荒山可以自由開墾、老山森林可以自由開發種植土特産品、誰種誰收、保護森林等為主要內容的《大瑤山團結公約》,並刻在石碑上立起來,成為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象徵。”
這份以古老石牌律形式誕生的團結公約,是中國共産黨創造性運用民族傳統智慧解決民族問題的典範,讓二訪大瑤山的費孝通深受觸動。
那是1978年10月,費孝通應邀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慶祝活動,時隔43年重返金秀。
在金秀縣委的辦公室裏,他的目光久久凝駐於墻上的《大瑤山團結公約》。他對時任縣委書記的瑤族幹部莫義明語重心長地説:“民族平等需石牌奠基,更需代代夯築!”
由此,費孝通洞察到更深遠的規律:金秀大瑤山的花藍瑤、山子瑤、坳瑤、茶山瑤、盤瑤五個支系的瑤族融合史,映射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縮影。他認識到,中國的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係,共同構成了一個自在的中華民族。2023年,金秀榮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成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閃亮名片。
如今,在六巷村的費孝通寓所門前,新砌石壁上刷着一幅標語:“《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根子可以追溯到1935年廣西大瑤山的實地調查。”
循着費孝通先生的足跡,中央民族大學、上海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的師生,紛紛來到六巷鄉,開展田野調查,培養專業人才,同時給相關政府部門提供關於大瑤山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政報告,為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建言踐行。
“每年暑假,這裡來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當年費老的身影。”藍建明説。
兩次破局,為大瑤山發展打通“任督二脈”
金秀瑤族自治縣轄10個鄉鎮,其中8個位於山區。
地處平原地帶的鄉鎮——桐木鎮、頭排鎮,成為該縣發展的“領頭羊”。
10月31日,記者走進桐木鎮工業集中園區的宏瑤大健康瑤藥産業園。智能化生産車間裏,一陣陣怡人的中草藥香味飄來。
佩蘭、雞血藤、黃花倒水蓮等中藥材,經過切段、凈選、萃取、濃縮、滅菌等十幾道工序,源源不斷地配製成瑤浴藥包。
“我們深化産學研融合,擁有3項自治區科技成果、20多項發明專利及300余項知識産權註冊保護。”研發總監韋開獎介紹,企業推出48款康養産品,涵蓋瑤浴系列、養生茶飲、保健食品、外用貼劑等領域。該公司也被列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
據了解,目前入駐桐木鎮工業集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23家,佔了全縣規上企業的半壁江山;相鄰的頭排鎮,入駐該鎮工業集中園區的規上企業也有14家。
“兩個鄉鎮的規上企業加起來,佔了全縣規上企業的八成。”金秀工管委副主任余小聰介紹。
此外,桐木鎮是全縣的“糧倉”,被評為全國農業産業強鎮;頭排鎮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成為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標杆。
當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兩個鄉鎮正是在費孝通先生的建議下,中央從鄰縣劃歸過來的。
事實證明,這在當時不僅解決了金秀吃飯問題,更是為金秀的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了關鍵一步棋——
1981年8月,費孝通三上大瑤山,在與當地幹部群眾的調研交流中,了解到金秀作為珠江水源林,受制於“依山劃縣”的行政壁壘,無糧無地的現象較為突出,深陷財政靠補貼、糧食靠調運、工業靠支援的“三靠縣”窘境。
他連夜奮筆疾書,一份關於調整金秀縣域的建議飛向黨中央。1984年7月,國務院一紙批文,位於大瑤山腳下的象州縣桐木公社、鹿寨縣頭排區劃歸金秀瑤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劃之內,解決了山區用糧、平原用木、工業用地的問題。
一年之後,費孝通四上大瑤山,再下一步妙棋——
1982年8月,他應邀出席金秀瑤族自治縣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目睹當地存在“以糧為綱”的糧林矛盾時,他痛心疾呼:“向大山強索口糧,終將餓瘦青山!”他轉而遙指蒼翠欲滴的聖堂山,提出“林糧相濟”“科技興農”的破局之道。
經過數十載深耕厚植,費孝通當年“全力發展林副業”的疾呼已成現實。高山茶葉、絞股藍、瑤醫藥浴包、八角、生薑等特色農副産品已成為當地發家致富“搖錢樹”。
11月1日清晨,雲海在海拔千米的峰巒間翻涌。記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間公路,驅車來到大山深處的忠良鄉雙合村二七屯。晨光中,順農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龐貴明,正在育苗大棚查看中草藥長勢。
“這裡的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已完成兩面針、黃花倒水蓮、大葉百合等面積7600畝,遠期規劃種植面積1萬畝。全屯26戶都加入了合作社。”他説。
目前,金秀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2.6%,榮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榮譽稱號,國家森林鄉村、自治區生態鄉村星羅棋佈。其中,盤王界景區成為旅游“金字招牌”,帶動全産業鏈發展,促進批、零、住、餐業大幅增長。
“今年前三季度,全縣接待旅游人數1009.52萬人次,同比增長21.43%,旅游收入98.39億元,同比增長22.50%。”金秀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趙德峰介紹。
如同藤蔓般深深扎根,協同發展推動區域共同富裕
在宏瑤集團的發展版圖上,標注着廣西、廣東、湖南、雲南等省區的12個瑤族自治縣。
“我們已着手進行布局,目標是建立總面積達500萬畝的瑤藥種植合作基地,佔領瑤藥産業的制高點。”公司董事長黃良強&&。
“粵桂同心,‘粵’幫越紅!”
今年8月27日,茂南金秀民族大團結主題展會在廣東茂南萬達廣場盛大開幕。本次活動融合線下展會、民族非遺展演和電商直播三種形式,集中展示了兩地特色民族文化、優質農産品及旅游産品,促進粵桂産業協作與文化交流,拓寬了特色産品銷售渠道。
“就像走親戚一樣,越走越親!”金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譚盛方&&。
“民族團結,不僅要緊抱相連,更要如同藤蔓般深深扎根,共同創造繁榮!”費孝通先生曾指出。
1988年12月,78歲高齡的費孝通五上金秀大瑤山,這是他生前最後一次到金秀。此行,他踏遍南嶺瑤鄉(廣西金秀、龍勝、恭城;湖南江永、江華;廣東連南)。
湘粵桂六縣山水相連,瑤胞語言相通、習俗相近、産業互補,何不拆掉無形的省際藩籬?為此,他提出了建立“南嶺瑤族經濟協作區”的建議。
“費孝通先生的構想,富有前瞻性。在跨地區經濟協作戰略的引領下,湘粵桂六縣攜手合作、互學互鑒、互通有無,新産業鏈在友好交流中萌芽,跨區域團結協作促進了民族地區共同發展。”金秀瑤族自治縣委書記譚玉成&&。
“十四五”期間,全縣新簽約的招商引資項目中“灣企”項目共有16個,總投資36.97億元。特別是成功引進了廣州壹捌貳捌産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金秀1828特色果蔬精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0.8億元;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金秀整縣推進屋頂分佈式光伏項目,總投資達4億元。
“他始終把學問寫在大地上,真心實意為百姓謀發展。”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王偉指出,費孝通先生五上金秀大瑤山的歷程,生動體現了他“從實求知”的學術精神和“志在富民”的人生理想。他90年前播下的種子,今天仍在金秀,在廣西,在所有致力於民族團結與共同富裕的土地上,開花結果。(記者 覃文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