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玻璃糧倉”到“創新高地”:一座研究院的破繭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5 11/02 12:35:15
來源:廣西新聞網

從“玻璃糧倉”到“創新高地”:一座研究院的破繭之路

字體:

  10月11日,這個日子註定會寫進北海乃至廣西硅基新材料産業發展的歷史。

  當天,國創廣西硅基新材料研究院在北海揭牌——這個研究院由自治區科技廳、北海市人民政府、國家玻璃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三方合作共建,全力推動硅基材料産業迭代升級。

  研究院的最初謀劃,只是幾行字——“重點加強與國家玻璃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內領先創新主體、行業社會團體等開展深入合作,聯合打造硅基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

  時隔一年多,中國硅酸鹽學會秘書長晉佔平還記得,這短短的62個字,出自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的十大調研課題——《廣西北部灣硅砂資源利用及産業發展對策研究》的課題報告。

  2024年初,確定這個調研課題時,大家都在思考,要請哪位“大伽”來牽頭呢?自治區科協領導認為,要想推動産業發展,就要請産業的頂尖專家。

  中國硅酸鹽學會是承擔課題的最好學會,中國工程院院士、玻璃新材料領域領軍人物彭壽是課題牽頭人的不二人選。然而,彭壽院士團隊遠在安徽蚌埠,會願意來廣西這個“邊陲之地”嗎?

  出乎大家意料,這封跨越山海的調研課題邀請函,很快得到了積極回應。更讓人驚喜的是,彭壽院士不僅答應領銜課題,還立即組建專家團隊,開始密集的調研行程。

  隨後,彭壽院士團隊先後6次深入廣西,足跡遍佈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的工廠車間和科研院所。

  關注硅基産業的業內人士都知道,廣西硅砂資源豐富,單是北海市探明的儲量就超過20億噸,純度達到99.5%以上,而且處於淺表層,採挖成本低,儲量、品位和綜合利用價值均居全國前列。

  彭壽院士&&,廣西必須把硅砂資源很好地進行挖掘,進行提純,把供應鏈和産業鏈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從原料到材料,然後到産品再到産業集群的貫通。

  經過多次修改,40頁的課題報告終於定稿。課題報告中有13個字很是耀眼——“打造硅基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

  2024年7月4日,由中國硅酸鹽學會、自治區科協、北海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科創中國”廣西行硅基新材料研討會在北海召開,對課題進一步深化,也進一步推動調研成果早日在北海得到轉化、開花結果。

  然而,一個創新中心要落地,還有諸多困難。

  調研中院士專家發現,北海的硅砂資源確實豐富,但産業基礎薄弱,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在一次調研座談會上,彭壽院士&&,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的技術轉移,而是要打造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

  為推動成果落地,中國科協領導深入北海等地實地考察,還專程飛赴安徽蚌埠,與彭壽院士團隊進行深度會談。經過認真協商,大家形成共識——在北海打造一個國際領先的硅基材料創新平台。

  2024年夏秋之際,自治區主要領導在南寧兩次會見彭壽院士。自治區領導提出明確要求,盡快把平台建起來!

  這句話如同一聲發令槍,各方力量迅速集結。自治區科技廳、自治區科協、北海市政府落細落實責任到人,其他廳局積極配合,開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籌備工作。

  2024年7月,自治區科協領導到北海調研,並與北海市舉行座談會,了解硅基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工作推進情況。

  2024年11月,自治區科協領導進京拜訪中國硅酸鹽學會,懇請學會積極推動硅基新材料研究院落地北海。

  ……

  自治區科技廳高度重視硅基研究院的建設,全力推進相關工作。2024年11月2日,自治區科技廳主要領導和北海市團隊赴安徽蚌埠,與彭壽院士團隊深入對接,共商共建合作細節。

  所有的努力,在2025年4月18日匯成了一份協議。當天,北海市政府與自治區科技廳、國家玻璃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簽約,共同組建硅基新材料研究院。

  在隨後的幾個月裏,各方前行的步伐不曾停止。

  10月11日,國創廣西硅基新材料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北海舉行。在各方期待的目光中,彭壽院士和自治區科技廳、北海市政府領導等共同給研究院揭牌。在這片曾經沉睡的“玻璃糧倉”上,一個嶄新的創新高地正在崛起。

  彭壽院士認為,北海具有很好的産業環境和營商環境,發展硅基新材料産業大有可為,其勢已在。

  細算下來,短短一年多,調研課題報告裏的62個字,就從紙面落到了地面。(鐘漢成 覃靖文)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