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10月31日電(記者王浡)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獲悉,“十四五”時期廣西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工作成效凸顯,生物多樣性豐富度穩居全國第3名,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天然寶庫和資源基地。
“十四五”以來,廣西累計發現動植物新物種249種,野生高等植物種數達10466種,消失百年的江旋螺在龍江、黔江和潯江相繼重現。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大幅增長,白頭葉猴從300多只增至1400多只,其保護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東黑冠長臂猿發展到5群40多只,潿洲島海域布氏鯨累計識別超70頭次,北部灣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接近500頭,黑臉琵鷺、白臉琵鷺連續3年來到北部灣棲息。
廣西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張興贏介紹,廣西率先&&全國首部靈長類棲息地保護條例和遺傳資源惠益分享管理辦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推進左右江、漓江流域生態修復工程,累計完成修復面積89224公頃。連續8年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常態化遙感監測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整改違法違規問題153個,同時積極創建西南岩溶國家公園和南寧國家植物園,築牢物種生存繁衍生態屏障。
張興贏&&,下一步,廣西將持續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統一監管,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持久發展優勢。(完)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