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地處大瑤山的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村民邀請荔浦市修仁鎮的20多位“老同”,到六定村一起歡度重陽節,共話兩地傳統情誼。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六定村瑤族村民與修仁鎮壯族、漢族群眾從六定村經六定河一起放木排到修仁鎮交易。放木排需要多人協作,一次往返耗時一個多月,其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結拜成了“老同”。從那時起,雙方群眾相互交流,和諧相處。如今,雖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經取代了放木排,但“老同”情誼與放木排中的團結精神,仍然是兩地群眾相互交往的重要紐帶。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一起歡度重陽節。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一起拉家常。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一起唱歌。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六定河邊回憶當年放木排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六定河邊回憶當年放木排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一起歡度重陽節。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為來自修仁鎮的“老同”穿上瑤族服裝,讓其感受家人般的熱情。這一習俗在當地瑤族地區被稱為“粧瑤”,即把遠來的好友粧扮成瑤族,讓其感受回到家的熱情。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六定河邊回憶當年放木排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進行重陽節文藝活動。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一起歡度重陽節。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來自修仁鎮的黃建強(左一)拉着六定村村民黃斌(中)手,回憶當年放木排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打糍粑。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進行重陽節文藝活動。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進行重陽節游園活動。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進行重陽節文藝活動。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10月29日,兩地群眾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三角鄉六定村牽手錶達情誼。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