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天等:小蠶絲“破繭”編織産業大文章-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政務信息推廣 > 正文
2025 10/29 11:40:21
來源:新華網

廣西天等:小蠶絲“破繭”編織産業大文章

字體:

  新華網南寧10月29日電(農世繁、趙標)桂西南的金秋時節,桑樹枝繁葉茂,潔白的蠶繭映照着農民豐收的笑臉。近日,廣西崇左市天等縣福新鎮松山村的村口一派繁忙,一袋袋蠶繭經過規範檢測、合理定價後裝車發運。剛剛過去20天,這已是第二批豐收的蠶繭。

  “這批蠶繭收入就有1.6萬元。”村民趙文恒笑着説,他長期在廣東中山市從事傢具木工工作,在駐村第一書記動員下返鄉養蠶,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天等縣緊抓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定點幫扶機遇,圍繞蠶桑特色産業發展目標,深化“土特産”文章。通過構建“黨支部+駐村幹部+示範戶+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動傳統蠶桑産業煥發新生機。作為蠶桑産業庭院經濟樣板片區,松山村種桑養蠶農戶從13戶增至84戶,2年來售繭收入突破380萬元,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産業振興“絲路”。

  “我與蠶桑打交道十多年,駐村就是想幫助群眾推動産業走向規模化、市場化。”松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黃勝道出駐村初心。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天等縣深入調研産業人才需求,精準匹配專業技術力量,從自治區、市級的後盾單位選派50余名具備農業管理經驗的幹部到村任職。

  松山村駐村幹部通過廣泛調研,找準基礎設施薄弱、新技術應用不足等短板,制定産業發展規劃,開展“幹部結農、項目聯農、技術助農、收益惠農”行動。駐村幹部與養蠶農戶結對幫扶,動態跟蹤生産情況,精準對接需求。2024年以來,該村成功實施4個蠶業配套建設項目,獲資金支持160萬元。

  在項目資金使用上,松山村創新“先建後補、因地制宜、精準使用”機制,對驗收合格的新建或升級設施給予每平方米150元補助。全村改擴建小蠶共育室、專用大蠶房等設施9000平方米,産業基礎更加堅實。天等縣還充分發揮駐村幹部專業優勢,實施“薪火相傳”技術幫扶和“一屯一能人”培育計劃,定期組織蠶桑生産技術培訓,增強群眾自主“造血”能力。

  天等縣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創新“桑+糧”套種模式,既降低養蠶成本,又通過種植玉米、蔬菜等增加收入,提升綜合效益。

  針對重點群體就業,松山村通過“以案説蠶”宣傳産業前景和獎補政策,激發農戶種養積極性。全村150余名50至70歲的中老年人成為蠶桑生産主力軍,有效解決脫貧戶和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有村幹部幫助,還有養殖大戶指導,養的蠶一批比一批好。”剛收到蠶繭款的松山村村民黃小艷感慨道。

  松山村堅持“以大帶小、以老帶新”,將基礎較好的巴敏屯作為産業推廣中心,選取種養大戶帶動周邊村屯農戶抱團發展,形成同期投産、檢驗、收穫、出售的産業共同體。

  “目前,全縣種桑養蠶人數已突破5000戶。我們將繼續選好用好懂産業、懂蠶業的幹部駐村幫扶,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天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何祖鵬説。

【糾錯】 【責任編輯:牙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