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萌寵”頻亮相、“猴哥”來串門、珍稀植物扎根綠化帶……南寧以多樣生態圖景詮釋人與自然和諧之道

南湖公園是南寧的綠色生態名片。記者黃維業 攝
獼猴在南寧樓宇外靈巧躍動,“社牛”松鼠湊到游客身邊親昵互動,短尾猴於懸崖上舒展矯健身姿,珍稀鳥類在南湖上空自由翱翔,無葉美冠蘭在城市綠化帶裏悄然綻放……這些,是南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在南寧,生態保護的成果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昇華為守護自然環境的自覺。隨着城市生態系統在多樣性、穩定性與持續性方面的不斷提升,南寧正成為越來越多野生動植物安心棲居的理想家園。
從密林到城裏 人與猴親密相處
城市裏來了“猴客人”。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龍光玖譽城·珺城的樓頂上,一隻獼猴在樓棟外騰跳飛躍。10月14日,這只“美猴王”來社區“串門”,居民溫柔以對,引發全城百萬市民網友的關注。居民&&,第一次在小區見到野生獼猴,大家覺得非常有趣,都很開心與它共享城市空間。這只獼猴的“城市之旅”,折射出南寧良好的生態環境。
大明山有“猴明星”。今年4月,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天坪護林防火站副林長周光榮在野外邂逅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短尾猴,並拍攝到它們在峭壁上攀爬“炫技”的珍貴影像。7月,護林員又在巡護中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熊猴在楊梅樹上大快朵頤的有趣畫面。這背後,是大明山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的成果。2021年以來,保護區共監測到12個新物種、40余種新記錄物種,多次監測到林麝、黑葉猴、短尾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龍虎山有“猴王國”。廣西龍虎山風景區作為中國“四大猴山”之一,融合了自然保護區與原始生態景觀。這裡生活着3000多只野生獼猴,它們或在林間跳躍,或在水中嬉戲,自由自在。據了解,龍虎山的獼猴最初散落於山間。保護區建立後,獼猴逐漸聚於景區內並形成四大猴群,日間在景區覓食、玩樂,日落後返回山中休息。此外,據不完全統計,龍虎山還擁有野生動物213種、野生植物12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713種),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生物基因庫。保護區通過科學管理、社區參與和生態旅游等方式,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
無論是偶爾現身城市的獼猴,還是在保護區楊梅林間享受美食的熊猴,都是自然的饋贈,也是南寧市對生態環境悉心保護的成果。
從林地到公園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公園裏驚現“社牛”松鼠!南寧市人民公園古樹參天,枝葉繁茂,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在這裡,上百隻松鼠在林間自由跳躍,膽大的甚至跑到地面與游客互動。“這裡的松鼠一點兒也不怕人,簡直就是‘社牛’!”市民黃小菁笑着説。
“沒想到來公園玩,還有小松鼠作伴。南寧生態環境真好!”來自哈爾濱的張麗説,南寧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在公園裏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之樂,讓她覺得南寧特別溫暖。
初秋的南湖公園碧波蕩漾,一群特殊的“客人”安居於此——8隻艷麗的古巴火烈鳥、6隻姿態優雅的小天鵝、2隻頭頂朱紅的丹頂鶴以及2隻身形修長的東方白鸛成為“湖鳥共生·禽語綠城”城市公園生態科普教育展示活動的“核心主角”。而這,只是綠城南寧鳥類種類日漸豐盈的一個縮影。
更令人驚喜的發現來自大明山的密林。銅礦護林防火站的護林員在巡護時,鏡頭捕捉到一隻羽色斑駁的小鳥——經鑒定,這是大明山保護區從未記錄過的鴝姬鹟,為當地鳥類家族添了新成員。
動物“新客”到訪,這樣的故事經常在南寧上演。去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冠鳽在石門公園築巢安家;“凌波仙子”水雉現身南寧頂螄山荷塘悠然覓食;廣西大學迎來東方白鸛、彩鹮;今年1月,羅紋鴨、綠翅鴨、赤頸鴨、斑背潛鴨等雁鴨類水鳥再次現身南湖……鳥類的選擇,藏着對南寧生態環境最真實的評價。《南寧市鳥類名錄2022》顯示,南寧鳥類佔廣西的71.3%,佔全國的36.7%。名錄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20種(其中一級12種、二級108種),青頭潛鴨、紫嘯鶇、橙腹葉鵯等成為觀鳥愛好者鏡頭下的“主角”。
從松鼠到珍稀飛鳥,南寧成為和諧自然的生動課堂。隨着生態系統的不斷優化,這座城市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前來棲息。
綠化帶長“稀客” 珍稀鳥類成“熟客”
清晨裏,鳥鳴聲穿透窗簾;夜幕下,蛙聲此起彼伏。這樣的場景出現在南寧不少小區裏,有市民笑稱早晨被鳥叫醒是一種“甜蜜的煩惱”。“小區處處聞啼鳥,南寧這生態環境也太好了。”住在南湖公園附近的市民曾珍説。如今的南湖,水清岸綠魚游景美,已成為南寧一張亮麗的綠色生態名片。
綠化帶裏現“珍稀來客”。今年6月,江南區金凱路榮港城産業園的保潔員工張女士在街道綠化帶裏發現了一株無葉美冠蘭,這是被納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的珍稀植物,屬於國際公約保護物種,是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標”。南寧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顏陽介紹:“無葉美冠蘭是廣西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它對環境要求極高,需要特定的共生真菌才能生長。它的出現,從側面印證了南寧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珍稀動植物與城市生活的交融,正是南寧人秉承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用日復一日的努力,交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答卷。(記者趙金玲 凌劍伊/文 黃維業/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