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地回收的廢棄塑料瓶捆綁成堆,等待進入清洗流程。經過脫標、強力摩擦、破碎等多道工序,最終變成一顆顆2至5毫米的PET顆粒,至此,在廣西梧州國龍再生資源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産線上,廢棄的塑料瓶“重獲新生”,成為全新的塑料原料。
“我們立足於廢塑料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事業,經過多年研發,形成了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生産線,實現了‘回收-再生’的一體化閉環模式。”廣西梧州國龍再生資源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定海説,目前,企業每年可回收處理廢舊塑料26萬噸,年生産再生塑料原料20萬噸,相當於每年可節約石油約52.2萬噸。

廢棄塑料經過深加工正在“再生”。新華社記者吳思思 攝
地處西江之畔的梧州通過長達20年的産業布局,成了廣西“變廢為寶”産業的“先鋒官”。
“2005年,梧州以進口再生資源加工産業發展為契機,整合眾多小型廢舊品拆解企業,持續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産業加快發展。20年來,梧州多向發力,形成了品種豐富、資源集聚、企業集中的再生新材料産業集群。”梧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馬天寶説。
當前,梧州已經建成涵蓋再生不銹鋼、再生銅、再生塑料、再生紙及稀貴金屬回收利用等六大領域的再生新材料産業,初步建成“回收-拆解-粗加工-精深加工-終端産品及貿易一體化”、上中下游企業相互銜接配套的循環經濟産業鏈條,布局了每年1000萬噸的循環利用資源量,已培育再生新材料産業規上企業49家,2024年完成規上工業産值633億元,同比增長23%,超過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的三分之一。
循環産業要實現真正閉環,上游回收布局、下游終端産品製造都必不可少。

弘毅新材高端不銹鋼製品精深加工項目生産車間。新華社記者吳思思 攝
灰色鋼架構架起寬敞空間,亮眼的橘色生産線如長蛇列陣,井然有序地高效運轉,廣西梧州弘毅新材高端不銹鋼製品精深加工項目於8月份順利投産,它生産的不銹鋼正是梧州市拓展再生新材料下游産業鏈的重點項目。
不同於傳統印象中“火花四濺、熱浪襲人”的生産場景,在這個整潔有序、高度智能化的現代車間,偌大的工廠裏只有幾個工人在操作設備,中控室的巨幅屏幕上各類數據實時跳動,生産流程全貌清晰展現。“企業從2021年持續推進智能化改造,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但生産效率高了一大截,工人們也都變成了穿戴整潔的操作員。”公司總裁王文輝説。

智能化的操作間讓生産流程全貌清晰展現。新華社記者吳思思 攝
一提到人工智能,從業30多年的王文輝難掩興奮,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有了AI模型的“加持”,每生産一噸不銹鋼,就能節約13度電和1.5%的原材料消耗,良品率也從98.6%提升到了99.2%。“以前靠有經驗的師傅來把控每一個步驟,現在AI就能精準操控,相當於多了一個不僅經驗豐富還一學就會的老師傅,安全、效率與質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王文輝説。
從政策紅利到鏈條閉環,梧州資源循環利用産業已經産生集聚效應,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此前印發《廣西製造業重點優勢産業補鏈強鏈延鏈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梧州市打造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産業集群。
10月17日至20日,以“工業物質大循環,綠色經濟大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國“2025再生新材料大會”在梧州舉辦。“我們將以大會為‘跳板’,助力産業智能化、高端化發展,深化技術合作,推動産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從原材料向新材料、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邁進。接下來,我們還會針對産業發展短板,從建設完善回收體系、提升全産業鏈條、以及促進企業技改升級等方面,優化資源循環利用産業結構。”馬天寶説。(記者吳思思、王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