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糧”辰美景稻花香——端牢中國飯碗的廣西實踐
金秋十月,走進三江侗族自治縣良口鄉南寨村,廣袤的稻田阡陌縱橫,稻田裏的晚稻已經成熟,微風拂過的稻田翻滾着金黃色的稻浪,收割機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中轟鳴作業,奏響了八桂田野豐收交響曲。
近年來,廣西堅持把保障糧食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努力穩面積、提單産、保質量,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數據顯示,2024年,廣西糧食面積、單産、總産三增長,實現糧食生産連年豐收。今年,廣西早稻總産、單産雙增長。
10月16日是第45個世界糧食日,我們復盤廣西端牢中國飯碗的生動實踐。
種業振興:激活産業新動能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025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廣西水稻、大豆、甘薯、甘蔗4種作物12個自主選育品種入選,品種數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包括“野香優莉絲”“昌兩優8號”等5個水稻品種。
廣西綠海種業有限公司位於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的試驗田裏,種植了“野香優莉絲”等近百個我區自主培育的高産優質水稻品種。
該公司是一家集“育繁推”於一體的科技型種子企業,主要從事優質雜交水稻選育,接連攻破育種關鍵技術和産業發展難題,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先後被認定為自治區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強優勢水稻種業陣型企業,成為行業內的標杆與典範。
“‘野香優莉絲’上市後因粒型漂亮、口感優異、氣味芳香、出米率高,明顯優於優質常規稻而迅速獲得市場青睞與行業認可,短短幾年時間便在全國秈稻種植區域大面積推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作出突出貢獻。”企業負責人介紹,目前綠海種業在售的優質雜交稻品種已經由原來單一的野香優系列,逐步擴大到野香優、色香優、更香優、好香優、粳香優等五大系列多個品種。
2024年,廣西自主選育水稻品種“野香優莉絲”在全國推廣面積316萬畝,位列全國雜交水稻推廣面積第二位。
“野香優莉絲”等優質雜交稻品種的成功選育,加速推進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有力推動廣西水稻種業從“産量型”向“優質型”的更新換代。
近年來,廣西緊緊圍繞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目標,建立健全以産業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科研為支撐、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現代種業創新體系,依託廣西良種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加快培育一批農業生産急需的突破性品種,為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提供堅實的支撐。
科技攻關結出纍纍碩果。據統計,廣西今年新審定水稻優質稻佔比86.9%,較“十三五”末提高23個百分點,優質稻推廣播種面積佔比由2020年53.27%上升到2024年的88.74%,全區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7%以上;“野香優莉絲”“昌兩優8號”水稻品種列入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廣西良種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累計成功培育水稻品種309個,每年廣西種子企業在海南制種面積超5萬畝。
農田改造:築牢穩産根基
廣西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87畝,部分地區土壤肥力低、作物難生長,一直是制約着糧食生産的瓶頸問題。
“以前田塊碎得像補丁,東一塊西一塊,高低不平,灌溉不便,機耕路窄開不進拖拉機,收穀子全靠肩挑背扛,一天下來腰都直不起來。”站在合浦縣星島湖鎮洋江村的田埂上,農戶望著眼前成方連片的稻田感慨萬千。
洋江村建成高標準農田後,田塊平展寬闊,機耕路縱橫交錯,排灌溝渠整齊有序,昔日的“巴掌田”蛻變成“希望田野”。
規整的田塊、便捷的田間道路,使得農業機械化作業得以順利開展。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化農機在田間穿梭自如,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覆蓋,讓農業生産變得更加高效。
“一平”(田塊平整)、“兩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産量、效益),田成方、地成塊、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這是廣西狠抓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標準和具體要求。
近年來,廣西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田長制,因地制宜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突破山區丘陵耕種瓶頸,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現代化良田,有效提高耕種效率,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截至2025年9月底,全區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916.3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58.7%。
此外,耕地土壤酸化是威脅作物生長、降低糧食産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耕地酸化不僅會破壞土壤結構,加重土壤板結,致使作物根係發育不良、降低肥料利用效率,還會激發有害微生物和土壤重金屬活性,對糧食生産造成不利影響。
曾經,河池市金城江區東江鎮長排村稻田土壤酸化問題制約着糧食産能的提升。如今,經過酸化耕地治理後,糧食平均畝産達460公斤/畝,比往年提升了不少。
2023年,河池市金城江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酸化耕地治理面積累計達17.3萬畝次,治理區糧食增産、土壤降酸、生産增效等綜合效益明顯。
與此同時,廣西紮實做好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加強酸化耕地治理,總結推廣“酸化砂土田改良培肥”等8種技術模式,打造了金城江、欽南、桂平3個整制推進試點區(市),實現了耕地地力與糧食産能的雙提升。
“十四五”期間,全區累計治理酸化耕地93.6萬畝次,耕地地力明顯提升,實現農作物畝均增産5%—12%。
種植模式:深挖增産潛力
數據顯示,在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鎮巴廖村,今年早稻增密增穗點測産達502.27公斤/畝,平均單産同比增加31.92公斤/畝。
據了解,水稻增密增穗技術已經讓數千戶農戶受益。作為廣西重要的糧食主産區,賀州市早稻增密增穗點平均單産超530公斤/畝。
此外,貴港市平南縣通過引進新型水稻有序拋秧機,實現寬窄行、等行距等不同拋秧模式,畝密度增加了4000蔸左右,作業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全縣16.4萬畝水稻應用增密增穗技術,推動全縣早稻平均單産同比增加1.32公斤/畝。
水稻增密增穗技術核心是每畝栽插水稻1.8萬—2.4萬蔸,通過精量播種、合理密植,結合水肥調控、統防統治、後期“一噴多促”等技術,使每畝有效穗增加到18萬—22萬穗,提升糧食單産水平。該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保證了糧食品質,更提高了糧食産量和農民收益。
今年以來,廣西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深入實施水稻增密增穗行動,打造2017個水稻增密增穗點,增密點密度畝均蔸數同比增加約0.31萬蔸,輻射帶動面積約500萬畝。
近年來,廣西圍繞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工程,大力開展水稻增密增穗、綠色高産高效、水稻玉米高産攻關三大行動,以糧油綠色高産高效、糧油規模主體單産提升、水稻高産攻關等項目為主要抓手,推動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産取得較好成效。
2024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4262.7萬畝、總産量1403.8萬噸、單産329.31公斤/畝,分別比2020年增長1.28%、2.47%、1.17%,糧食産量時隔7年再次躍上280億斤大關,單産創歷史新高。
智慧農業:鋪就生産新路子
眼下正值晚稻進入抽穗灌漿關鍵期,在貴港市益農水稻智慧農場的稻田裏,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田野間稻香四溢,不久後即將迎來晚稻的好收成。
2024年,廣西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院士團隊,創建了廣西首個水稻智慧農場——貴港市益農水稻智慧農場,配置了各類智能農機,建設無人農場智能機械管控平台,實現水稻生産耕種管收全程無人作業。
該農場配置了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駕駛直播機、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收割機等智能農機裝備,可以覆蓋水稻生産中的耕整、種植、田間管理和收穫的各個環節,實現水稻生産“耕種管收”環節機械化、智能化。
“益農水稻智慧農場通過構建互聯網+物聯網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和精準管理農田的耕、種、管、收工作,實現從播種到收穫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減少了育秧、運秧、插秧、收穫等環節對人工的依賴,有效提升了單産和種植效率,畝産提升了5%左右。”合作社負責人介紹。
今年,益農水稻智慧農場升級改造,新增四情監測(包括智能土壤墑情儀、智能蟲情測報燈、智能孢子分析儀、殺蟲燈)、北斗作業監測終端、大疆巡檢無人機等智能化和數字化設備,實現智慧農場耕種管收機械作業情況、農場土壤墑情、病蟲害情、氣象信息、作物生長等數據實時記錄並上傳管控平台,為水稻生産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早稻測産數據傳來豐收的喜訊,益農水稻智慧農場種植的常規稻品種“廣糧香2號”無人駕駛機插秧單産達464.46公斤/畝,再生稻品種“瑋兩優8612”無人駕駛機插秧單産高達644.4公斤/畝,遠高於全國、全區早稻單産平均水平。
豐收的背後,是智慧農業和現代農機為糧食生産注入的強勁動能。從過去的靠天靠經驗種田,到現在的靠數據和算法決策,糧食生産正在迎來一場深刻的數智化轉型,新技術的應用為農業生産提質增效開闢了新賽道。
“今年,益農水稻智慧農場的晚稻種植面積約503畝,秋糧長勢喜人,預計本月底就能完成晚稻收割、測産,有望再獲豐收。”自治區農機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益農水稻智慧農場是廣西農業數字化發展、糧食生産能力持續提升的一個生動縮影,標誌着糧食生産進入數智時代。
近年來,廣西深入實施農業智慧賦能計劃,加快推進物聯網、大數據、遙感技術等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産深度融合,打造了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等多種應用場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農業保險:小保費撬動大保障
農業豐收之路從不是坦途。
“要想提高糧食産量,除了選用好品種,還必須要經得起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考驗。”欽州市欽南區久隆鎮丁屋村種糧大戶&&。
去年秋冬以來,廣西遭遇了罕見的嚴重旱情,部分地方出現水源性乾旱缺水,對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帶來極大的風險挑戰。
9月份以來,颱風“樺加沙”“博羅依”“麥德姆”相繼影響廣西,帶來持續強降雨,部分地區的農作物出現了倒伏,對秋糧生産造成了不利影響。
災害應對,是秋糧豐收的關鍵一戰。完成全年糧食産量的目標任務,必須把好自然災害和病蟲害防控關。當前,正值秋糧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蟲口奪糧”攻堅期,秋糧産量對全年糧食豐收起着決定性作用。
今年以來,廣西積極應對冬春連旱、洪澇、颱風等多重災害挑戰,着力抓好防汛抗旱各項防禦措施工作,支持受災地區加快恢復農業生産,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糧食顆粒歸倉。針對“雙搶”期間的強降雨和颱風天氣,印發防災減災預案,派出指導服務隊25批次,開展災後恢復生産培訓915次,覆蓋3.9萬人。
與此同時,深入實施“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加強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落細落實各項病蟲害防控措施,在60個糧食生産激勵縣(市、區)開展水稻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作業,確保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農業極易遭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對糧食和重要農産品而言,農業保險的作用更加突出。當農産品因價格波動、産量下降導致收入減少時,農戶可以獲得相應賠付,能夠解決農民種糧的後顧之憂。
近年來,廣西全面實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險、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玉米種植收入保險,引導廣大農戶特別是適度規模經營農戶積極參保,提高主糧作物風險保障水平,穩定種糧農戶收入。
截至2025年8月底,廣西累計承保水稻完全成本保險435.63萬畝,參保戶數119.59萬戶;累計承保玉米完全成本保險240.62萬畝,參保戶數60.1萬戶,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穩農助農作用。
秋光漫野,八桂田野的金黃稻浪翻滾,秋糧即將迎來大面積豐收。此情此景,不僅是對辛勤耕耘的回饋,更彰顯了現代農業的無限潛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征程中邁出更堅實的步伐。(記者 莫迪 通訊員 黃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