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億畝林木,護一方生態
深秋時節,八桂大地上綿延的森林正披上一層“綠色盾牌”。筆者從自治區林業局獲悉,截至目前,全區政策性森林保險參保面積達1.45億畝,提供風險保障1530億元,參保面積和保費規模居全國前列。這一數字背後,是廣西森林保險體系從“保林木”到“保生態”“保民生”的深刻轉變。
多維保障守護林業生態
今年3月,岑溪市推出商業性古樹保險,為全市首批22株國家一級古樹構建“雙險合一”保障體系。這些歷經500年至1700年風雨的雅榕、格木、紅錐等古樹,不僅獲得了最高2萬元的救治修復資金保障,而且首次引入公眾責任險,對古樹傾倒導致的第三方損失承擔最高100萬元賠償責任。
廣西地處南疆,森林資源豐富,但同時也是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區域。面對傳統林業生産的不可預見風險,政策性森林保險通過差異化保額與財政補貼機制,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別打造了量身定制的風險保障方案。
公益林保險金額為1000元/畝,保費由財政全額補貼;商品林則細分為國家儲備林(2000元/畝)和非國家儲備林(1250元/畝),財政補貼80%保費,林農僅承擔20%。這一設計充分體現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去年,全區商品林參保面積6104萬畝,賠付金額達22129.61萬元,簡單賠付率為136.38%,切實發揮了林業風險“穩定器”作用。
截至目前,廣西已建立森林保險市公司86個、縣(區)支公司479個、鄉鎮服務站2161個、村級服務點11685個,聘用森林保險從業人員10490人,形成覆蓋全區的服務網絡體系。
創新模式打通林業融資鏈路
“政府+保險+擔保”的“3+N”風險保障模式,正在為廣西林業注入新的活力。這一創新模式通過政府引導搭建政策框架,保險機構提供風險保障,擔保機構破解林權抵押貸款難題,形成完整的林業風險管理與資金支持鏈條。
2024年2月,廣西國控林權收儲擔保股份有限公司為來賓市造林大戶成功辦理全區首筆油茶“收儲擔保+保險”業務,提供300萬元林權抵押貸款,平均年化擔保費率低至1%。這一舉措為金融支持油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此基礎上,油茶收入險、碳匯保險、桉樹增産險等創新産品相繼落地。廣西在全國率先試行油茶收入保險,開發出全國第二單、廣西首單林業碳匯保險,以及全國首單桉樹高産技術增産産量保險。
各設區市也結合本地特色積極創新:河池市試點紙漿期貨保險,為4.8萬畝林地提供1.38億元價格風險保障;玉林市試行八角目標價格保險,為6338畝八角提供5381萬元風險保障;柳州市試點全國首單纖維板價格保險。今年6月,大新縣推出全區首個野生動物肇事補償責任保險項目,通過“政府投保、農戶受益”模式,為農戶提供最高100萬元保額保障。
科技賦能破解理賠難題
“森林保險理賠一直面臨林地分佈偏遠、查勘定損工作量大的難題。”自治區林業局負責人介紹。如今,這一痛點正被科技手段化解。
廣西引入遙感監測、GIS地理信息、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對受災區域進行精確空間分析與邊界劃定,實現災情快速評估與精準定損。去年9月,受超強颱風“摩羯”影響,扶綏縣出現持續特大暴雨,導致林木大面積受災。北部灣保險扶綏支公司通過無人機自主航線規劃,快速重建受災區域二維正射影像圖,實現對受災數量的精確測量,大幅提升查勘效率。
在基層服務網絡建設方面,廣西積極推進標準化保險鄉鎮服務站建設,探索“整縣推進”“整鎮推進”等模式。梧州市由當地林業站提供林地數據,鎮政府、村委工作人員協同開展森林保險投保工作,有效提升投保效率與覆蓋面。
同時,廣西成立自治區級和縣級政策性森林保險糾紛調解委員會,建立理賠專家庫,完善《森林保險病蟲害災害損失認定標準》。截至目前,全區已聘請森林保險理賠專家340人,為理賠專業性提供保障。
在今年8月召開的2025年森林保險政策解讀暨政企協同推進會上,廣西北部灣林業産權交易中心負責人羅偉強&&,未來廣西森林保險將呈現三大發展態勢:産品更加多元化,科技應用更加廣泛,與林業改革結合更加緊密。
自治區林業局負責人&&,隨着“生態+保險”創新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廣西森林保險體系正成為連接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的橋梁。未來,廣西還計劃探索更多創新機制,讓森林保險不僅為林木生長保駕護航,更成為助力林農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從傳統的風險保障到如今的生態價值轉化,廣西森林保險正在書寫綠色發展新篇章。(歐發驗 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