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賀州多措並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石榴籽”越抱越緊
10月14日清晨,陽光穿過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秀水村的千年古樟,灑在青灰瓦檐上。
瑤秀狀元食坊裏,“咚咚咚”的敲打聲清脆悅耳。從湖南嫁入秀水村的漢族大姐周鳳林,正專注地打油茶。“嫁過來30多年,從湖南妹子變成廣西媳婦,現在開了兩家農家樂,日子就像這油茶,越熬越有滋味。”她笑着給游客添上茶湯,碗裏漂浮的米花與花生色香味美,恰似桂粵湘三省區各族群眾交融共生的幸福圖景。
賀州地處桂粵湘交界處,素有“三省通衢”之稱,380公里的區(省)際邊界沿線,聚居着壯、漢、瑤、苗等多民族群眾。近年來,該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打造省際邊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聯創共建“賀州品牌”,讓“石榴籽”越抱越緊,奏響了區(省)際邊界和諧發展的動人樂章。
黨建聯盟,“是非地”變“共富土”
在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石家鄉坪珠村與湖南江華縣白芒營鎮石壁塘村交界處,一條7米寬的瀝青路蜿蜒伸展,路旁的“湘桂睦鄰黨旗紅”石刻熠熠生輝。
當地村民給這條路命名為“坪石和諧大道”。站在路口望去,廣西一側的臍橙園碩果滿枝,湖南一側的淮山田綠意盎然。很難想象,這裡曾是因土地糾紛僵持多年的“是非地”。
“2016年兩地村民聚眾對峙,經濟損失上百萬元。”石家鄉黨委書記潘榮輝介紹,“如今,這裡已成民族團結的見證。”
潘榮輝介紹,富川探索構建“五聯三通”省際邊界治理機制,通過組織聯建、治安聯防、糾紛聯調、普法聯宣、經濟聯盟,推動縣、鄉鎮、村三級人員、信息、經濟互聯互通,讓這塊“是非地”蛻變為“共富土”。
在坪珠村食用菌基地,黑皮雞樅菌破土而出,菌香沁人。村民莫長權穿梭在菌壟間採摘,湖南籍瑤族大姐黎春秀和同伴忙着給菌子削根、分類,協作默契。
“以前兩村村民見面繞着走,現在親如‘老表’。”莫長權笑着説,“我去湖南學技術種菌子,他們過來學種臍橙,大家抱團共謀發展。”
同樣受益於黨建聯盟的,還有瀟賀古道上的岔山村。走進岔山村,青石板路映着暖陽,油茶香氣瀰漫古巷,梭子粑粑引來游客駐足。
幾年前,這裡也曾因土地糾紛發展受阻。2022年,岔山村與湖南的大地坪村建立聯合黨支部,通過面對面協商達成“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共識。
“爭執少了,謀發展的勁頭更足了。”岔山村黨總支書記楊志魁指着熱鬧的古巷道介紹,去年岔山村接待游客59.6萬人次,今年上半年已超32萬人次,大學生返鄉創業漸成潮流。
賀州市八步區、富川瑤族自治縣與粵湘毗鄰邊界縣區、鄉鎮組建省際黨建聯盟,簽訂桂湘粵三省四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聯創共建框架協議書;富川7個邊界鄉鎮28個村委探索建立黨建聯盟和石榴籽調解工作室,簽訂基層黨建和平安建設共建共享合作協議;八步區大寧鎮與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掛牌成立省際邊界黨建聯盟……從對峙到協作,從紛爭到共贏,賀州不斷深化省際黨建聯盟機制,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區(省)際邊界上絢麗綻放。
旅游聯通,跨省游客成“一家人”
青磚黛瓦,古樹參天。秀水村狀元樓、古戲&之間,游人如織,仿佛步入一座“古代建築露天博物館”。
夕陽西下,望江亭前鑼鼓喧天,金龍騰躍,瑤族群眾身着盛裝跳起長鼓舞,各族游客喝彩連連。
“這裡山水秀美,民俗活動更讓人難忘!”湖南道縣游客李女士與親友自駕而來,欣然加入舞隊,與當地群眾攜手歡歌,沉浸於別具風情的文化體驗中。
夜幕降臨,富川古明城燈火通明。“開城門,迎貴賓!”一聲高呼拉開“明城有約+”活動序幕。《明城開開歌》《呂布與貂蟬》等節目輪番上演,精彩紛呈。
“我們在這裡感受到了獨特的民族風情,不虛此行。”游客陳先生&&。以國家4A級景區古明城為舞&,富川探索打造文化旅游新潮地,吸引了40多家特色商戶入駐,2024年共接待游客80余萬人次。
古村落、石板路、小橋流水……昭平縣黃姚古鎮的古榕樹下,廣東游客許女士正與同伴拍照留念。
“A級景區半價!省下的不僅是錢,更是兩地情誼的見證。”她笑道。自2025年1月1日起至2026年12月31日,賀州市面向廣東省肇慶、清遠、湖南省永州、郴州市民,延續實行A級旅游景區門票5折優惠。政策落地,粵湘游客紛至沓來,跨省“串門”成為新常態。
賀州各大景區裏,像陳先生、許女士這樣來自粵湘的游客已成為“主力軍”,粵語、湖南方言交談聲不絕於耳。
近年來,賀州文旅堅持開放發展,持續&&系列政策、優惠活動,與粵湘的跨省合作不斷深化。
“肇清永郴”市民享賀州市A級旅游景區優惠;肇賀聯游享景區門票半價優惠;實施“兩廣一家親”門票優惠政策;與清遠、永州簽訂三省(區)三市跨域民族文化旅游合作協議;面向全國游客推出“一票3日使用制”活動……
賀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龍巧介紹,該市先後&&7項跨省文旅政策,策劃12條跨省聯市精品旅游線路。全市參加活動的景區共接待“一票3日使用制”“兩廣一家親”游客129萬餘人次,帶動餐飲、住宿等行業蓬勃發展,讓跨省游客親如一家。
産業協作, 各族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寶子們,這是廣西黃金珠寶産業園的足金耳圈,工廠直供!”賀州市平桂黃金珠寶産業園選品中心內,電商直播熱火朝天。
賀州聚焦“全力東融”,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産業轉移,投資62.1億元建設平桂黃金珠寶産業園,為各族群眾搭建就業創業新平台。
職工劉觀姣正在熟練地為客戶打包商品。她是住在平桂區文華社區的易地搬遷戶,如今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走路幾分鐘就到公司,每月工資3000多元還有五險一金,既能顧家,又能學技能。”
來自平桂區鵝塘鎮明梅村的青年劉振威,從部隊退伍後入職園區企業,成長為一家公司的經理。“黃金珠寶産業蓬勃發展,讓更多當地群眾有了穩定收入。”
各民族在共同發展中促進了交往交流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了物質基礎。
據統計,目前平桂黃金珠寶産業園已引進企業107家,其中89家來自大灣區,通過“送崗位穩就業”活動解決用工缺口,吸納就業人口超4.6萬人。
在平桂區羊頭鎮的現代農業産業園,另一番忙碌景象正在上演。大棚裏,青皮泡椒綴滿枝頭,即將採摘運往大灣區和武漢等地。
“從田間到餐桌只要幾個小時,賀州的區位優勢就是我們的發展優勢。”園區內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包國倫,走在大棚中細細查看辣椒長勢時説道。
據介紹,該園區採用“公司+”經營模式,按統一規劃、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指導、統一品牌、統價收購“六統”管理模式,每年帶動300多人務工,直接增收1000多萬元。
園區周邊的黃塘村村民李建萍,曾在外地務工,如今成為園區的水肥管理員,負責200多畝辣椒的種植管理。
“以前四處打工漂泊不定,現在家附近就能上班,還學會了判斷土壤濕度、調配水肥的技術。”李建萍抓起一把泥土,輕輕一捏便知是否需要澆水,“每月工資三四千元,掌握了技術,未來的日子更有奔頭。”
“賀州市12715戶易地搬遷群眾中,目前已有12286戶實現就業創業,各族群眾在産業協作中共享發展成果。”賀州市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陳宇環説,該市以産業為紐帶,讓桂粵湘邊界的各族群眾在共同奮鬥中邁向共同富裕,將持續深入開展區域合作,促進區域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記者 何明華 通訊員 趙金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