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合山:生態移民“挪窮窩” 瑤鄉煥新顏-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10/14 15:27:44
來源:新華網

廣西合山:生態移民“挪窮窩” 瑤鄉煥新顏

字體:

  秋日的清晨,走進合山市河裏鎮馬安村貢模屯,眼前寬闊平整的村道串聯起一棟棟瑤族風情民居,修剪整齊的綠化點綴其間,構成一幅美麗鄉村畫卷。

  村民趙美蓮身着傳統盤瑤服飾,正在自家小樓前晾曬中草藥。“擱在從前,這樣的好環境想都不敢想。”她説,“過去全是黃泥路,出門一趟滿身泥。如今道路通暢,路燈明亮,車子能直接開到家門口。”

合山市河裏鎮馬安村貢模屯鳥瞰圖。譚巍 攝

貢模屯處處皆風景。合山市融媒體中心 供圖

  這一變遷始於2008年的移民搬遷。因橋鞏水電站建設,貢模屯140戶499名瑤族群眾從低窪地帶整體搬遷到現在的移民新村。搬遷後,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裏實施整村提升工程,安裝了路燈,修建了道路、文化廣場、籃球場和休閒亭等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晚上燈火通明,有球場有舞&,心裏特別亮堂。”趙美蓮説。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關鍵。馬安村貢模屯依託合山市“好田水”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化特色農業,引進專業公司實施企業化運營,推廣全程機械化耕作,創新實施“春種水稻、冬種蔬菜”輪作模式,實現土地增産增效,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順應研學旅游發展熱潮,貢模屯還充分挖掘瑤族文化資源和生態優勢,緊扣新時代勞動教育要求,開發特色研學品牌,打造勞動實踐教育基地,開發“高唱勞動讚歌,傳承勞動精神”等三大主題九個實踐項目,學生可以親自動手打糍粑、做豆腐、犁地、挖紅薯、摸魚、砍甘蔗、種土豆,體驗勞動實踐的獨特魅力,學習基本勞動技能。

  目前,貢模屯研學基地配套設施日益完善,已建成集教學、實踐、體驗、休整於一體的多功能場所。基地先後獲評來賓市和自治區兩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同時榮獲廣西生態特色文化旅游示範村、來賓市三星級鄉村旅游區等稱號。

貢模屯豐收節現場村民用手機記錄精彩瞬間。覃麗麗 攝

  “靠着多份收入,村裏人的人均收入已經突破了萬元,較以往顯著提升。我們將繼續保障糧食穩産,大力發展研學旅游,挖掘奇石文化資源,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推動聯農帶農。”馬安村黨總支部副書記譚羅言介紹。

  在數字鄉村建設浪潮中,馬安村搶抓機遇,率先布局,在合山市打響創建數字鄉村的“第一炮”,通過搭建線上銷售平台,推動農産品從傳統銷售向定制化、定向化轉型。趙美蓮利用閒暇飼養的雞鴨,在平台上成為搶手貨,家庭收入持續增長。

貢模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主題研學活動現場。莫鴻香 攝

  “今天的油炸饃特別香,托李奶奶的福,我們都沾光啦!”在馬安村貢模瑤族移民新村的“開心角”,一陣陣歡聲笑語伴隨着油饃香氣飄散,馬安村首屆“好婆婆”“好媳婦”獲得者蘭桂花正帶領鄰里鄉親,為獨居的趙奶奶舉辦溫馨的生日聚會。大家圍坐一起,邊炸油饃邊話家常,用美食傳遞關愛,以陪伴溫暖人心。

  這場別開生面的生日會,正是馬安村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在推動産業振興、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該村還注重培育文明鄉風,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平台,持續開展“好婆媳”評選、“我積分·助振興”等活動,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努力打造“村民共享共治”的新時代鄉村。

  如今的貢模屯,寬闊村道整潔如新,瑤族特色民居錯落有致,草木青翠欲滴,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每當想到這些變化,趙美蓮總會情不自禁唱起山歌:“共産黨送幸福來,甘甘甜甜過日子;瑤民一天比一天好,全靠黨來指路走……”這悠揚的歌聲,唱出了村民的心聲,更唱響了鄉村振興的新樂章。(羅姍姍 廖松)

【糾錯】 【責任編輯: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