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灣畔,粼粼碧海映着晴空,巨輪穩穩停靠港口,暢通進口煤炭直供通道。煤場之中,無人鬥輪機循着智能指令精準取料。
近年來,國能廣投北海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北海公司”)持續強化能源供應保障能力,讓清潔動能在北部灣持續涌動,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堅實能源力量。

無人機拍攝國能北海公司
智慧賦能 推動生産經營提質增效
國能北海公司以智慧工地+智慧電廠+科技創新三維驅動戰略為指引,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入生産全流程,構建起智慧管理體系。
在智慧工地建設中,國能北海公司實現全程5G網絡覆蓋,搭建涵蓋8大類別、80多個模塊的管理平台,覆蓋人員管理、安全管控、質量監督、進度跟蹤等環節。其中,國能北海公司自主打造的AI違章抓拍系統在現場安全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北海公司員工在操作智慧管理系統
據了解,該系統不僅能精準識別未戴安全帽、現場玩手機、亂堆亂放等常規違章行為,還能通過與門禁系統聯動,鎖定違章所屬施工單位。同時觸發現場AI廣播,實時發出“進入施工現場需佩戴安全帽”“施工區域禁止抽煙”等提醒,將安全管控從“事後整改”轉向“事前預防”。系統所有抓拍結果經人工核驗後形成質控中心日報,惡劣違章當日約談項目經理,同時關聯人員安全積分管理。“通過智慧化管控,現場安全文明施工問題整改閉環率提升至90%,人員習慣性違章大幅降低。”國能北海公司工程技術部信息主管韓奎説。今年9月,“國能廣投北海電廠5G工廠”成功入選國家《2025年5G工廠名錄》,是廣西本批次入選的2家企業之一。
在煤炭儲運環節,國能北海公司的智慧化改造同樣落地見效。“傳統鬥輪機需人員在駕駛室內操作,不僅效率低,還面臨粉塵傷害風險。”設備部主任曾江華介紹,國能北海公司於2022年啟動鬥輪機智能化改造,2024年9月完成調試,10月實現無人值守全自動化運行。改造後的鬥輪機採用自動取料模式,能刮凈煤堆邊緣煤炭,取料效率提升20%。同時配備人員檢測保護裝置,人員靠近時自動停機,離開後恢復運行。還通過與激光盤煤儀聯動實現全自動3D建模,實時監測鬥輪機與鋼梁距離,避免碰撞風險,提高設備安全性。

北海公司煤場
目前,北海公司共配備3&鬥輪機,可實現多&鬥輪機聯動作業,完成8種煤種的分區域、分層堆料與取料,儲煤管理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綠色發展 實現能源清潔效益雙贏
在高高的煙囪下,沒有傳統電廠常見的石灰石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與海水相連的“一爐一塔一池”系統。北海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實踐,正讓燃煤發電煥發“綠色生機”。

北海公司生産車間
國能北海公司是廣西區域唯一應用海水脫硫技術的電廠,該技術依託海水中天然碳酸氫根離子,直接吸收煙氣中的二氧化硫,無需傳統工藝中石灰石研磨、石膏處理環節,既簡化流程降低能耗,又實現“零石灰石消耗、零固廢産生”。運行數據顯示,2025年國能北海公司1、2號機組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分別低至3.01毫克/牛立方米、2.91毫克/牛立方米,遠優於國家35毫克/牛立方米的現行標準;與傳統石灰石濕法脫硫相比,每年還可節約運行費用約317萬元,實現環保與效益雙贏。
為探索從常規能源向綠色低碳能源轉型路徑,國能北海公司充分利用廠區空地、屋頂資源,建設27.29MWp分佈式光伏項目,於2024年12月正式投産。該項目無需佔用額外土地,通過融合“光伏車棚+智能充電樁”的複合模式,一排排光伏板既為廠區供電,也為員工的電動車、汽車提供清潔電能。據測算,該項目年均發電量可達3302.22萬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1.032萬噸,相應每年減少排放溫室效應氣體、CO2約3.318萬噸,減少排放大氣污染氣體S02約998.3噸、NOx約499.14噸,減少化石資源的消耗,有利於緩解環境保護壓力,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北海公司分佈式光伏項目
在生態保護方面,國能北海公司主動承擔社會責任,2022年9月起開展漁業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投放方格星蟲、施氏獺蛤、黑鯛、黃鰭鯛、長毛對蝦、擬穴青蟹等水生生物2.68億尾(只)。通過兩次集中放流,有效助力近岸漁場修復與海洋生態平衡,把“兩山”理念融入“守護蔚藍”的實踐之中,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篇章。
創新模式 構建能源保障新格局
在能源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國能北海公司以創新為帆,駛向了更加廣闊的藍海。通過打造區域能源保障樞紐,探索多元經營新路徑,為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口岸開放,是國能北海公司夯實能源保障的重要一步。此前,進口煤炭需經其他港口中轉,耗時又耗力。2024年6月,公司2號泊位僅用36天完成開放驗收,實現進口煤船直接靠泊,刷新了廣西區域碼頭項目口岸開放驗收最快紀錄。“我們成立專班,聯動北海商務局、海關等部門充分溝通,高效推進。”國能北海公司副總經理陳勇説,這一突破讓進口煤船舶無需中轉即可直接靠泊,按100萬噸進口煤估算,每年為公司節約成本近5000萬元。不僅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還讓能源供應“動脈”更通暢。
創新模式,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國能北海公司在煤炭進口領域實現關鍵突破。2025年8月1日,滿載7.5萬噸印尼煤的榮思克梅子號貨船順利抵達2號碼頭,標誌着國能北海公司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家實現煤炭進口全流程自主報關及美元結算的火電企業,相關貿易數據首次納入北海市統計體系。

無人機拍攝國能北海公司
從去年8月獲得項目啟動批復,到主動聯動北海市商務局、海關、邊檢站等部門梳理業務流程,再到委託第三方優化結算保函等關鍵環節,經過一年系統推進,國能北海公司最終於今年8月成功開通此項業務。“這不僅為我們拓展了國際煤炭採購渠道,更打開了多元化經營的新空間。”國能北海公司副總經理陳勇&&,下一步將充分用好煤炭進口全流程自主報關及美元結算平台,把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助力國能北海公司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無人機拍攝國能北海公司
“我們不只是傳統電廠,而是集電、港、儲、運為一體的能源樞紐。”國能北海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偉介紹,國能北海公司規劃建設8&100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4個10萬噸級碼頭,以及年儲運能力3000萬噸的配煤堆場(含鐵路專用線)。目前已建成2&機組,發電效率達國內燃煤機組一流水平,2個10萬噸級泊位也已投用;在建的2&機組計劃2025年底雙投。
如今,國能北海公司正以清晰的規劃、紮實的建設成效,朝着“一流綜合能源基地”的目標穩步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