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水入劇 八桂出圈
近年來,微短劇作為新興視聽形態迅速崛起。據市場機構統計,截至今年7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到6.96億,市場規模有望在去年達到500億元的基礎上,實現更大突破。
熱潮之中,廣西以獨特的山水景觀、豐富的民族文化與多元的都市風貌,成為眾多微短劇的熱門取景地,南寧更成為扮演“A市”的常客。同時,在熱劇引流效應下,眾多取景地變成熱門打卡地,形成顯著的影視與旅游協同發展效應。
當前,廣西正通過政策引導,推動微短劇與文旅深度融合,譜寫“跟着微短劇去旅行”新文章,將熒屏熱度有效轉化為文旅發展新動能。
微短劇扎堆取景
“龍崗大橋居然拍得這麼美!”“我説怎麼這麼眼熟,原來是南寧的。”去年,一部播放量超5億的微短劇《聲色犬馬》引發熱議,不少南寧觀眾發現,劇中出現的靈龜山、龍崗大橋、邕江沿岸以及仙葫別墅群,正是自己日常所見的城市風景。
“如今,在微短劇裏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城市叫‘A市’,‘A市’就是南寧,因為南寧市的車牌代號就是桂A。‘A市’的頻頻出現,説明南寧已成為全國微短劇拍攝的熱門取景地。”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黃露説。
除了熒屏上的高頻“露臉”,現實中的南寧更是劇組的聚集地,不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與拍攝團隊不期而遇。
“前段時間我去亭子碼頭,正好遇到《天外來客》開機,沒過幾天又在邕江邊和柳沙的咖啡館看到他們拍攝。”市民劉小玥分享道,在青秀山、亭子碼頭、三街兩巷、邕江邊等地,與劇組來一場邂逅已成常態。
記者梳理發現,近期在南寧拍攝的作品已超10部,包括《天外來客》《夜玲瓏》《不可靠近的他》《以愛為謀》《千金歸來》等。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南寧已吸引超200部短劇前來取景,且數量正在持續增長。
“南寧現代化的高樓和大型商業建築不斷涌現,符合短劇中繁華都市場景。加上秀美的自然風光、風味獨特的美食文化以及多元包容的人文底蘊,方便劇組多處取景,有着不可複製的性價比優勢。”廣西聰興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裕華告訴記者。
不止南寧,廣西其它城市也各具特色,能滿足不同短劇的拍攝需求。
柳州依託工業文化、民族風情和山水景觀等獨特資源,吸引一批優質微短劇項目前來取景拍攝,龍潭公園、柳州工業博物館、窯埠古鎮等成為熱門取景地。截至目前,已有10餘部微短劇在柳州取景拍攝。
桂林憑藉“山水甲天下”成為“取景寵兒”,廣西山海星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拍攝的《孤單旅行團》,將象鼻山、龍脊梯田、龍勝溫泉、興安靈渠、靖江王城等景點巧妙融入劇情,榮獲絲路國際電影節“十大文旅微短劇”“十大文旅知名度提升案例”。
同樣在桂林拍攝的《神王》,融入榕湖、濱江路、七星公園等場景,凸顯山水與人文敘事魅力。該劇主創蔣昕哲&&,桂林的山水與人文底蘊與微短劇的需求高度契合,是作品區別於其他城市微短劇的核心特色。
業內人士認為,廣西多元的城市景觀是微短劇創作的天然攝影棚,像愛情劇、現代都市劇等,在廣西取景甚至不用加濾鏡。而且,廣西還有更具性價比的人力和場景成本,以及相對完善的産業配套,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製作團隊將目光投向這片熱土。
取景地變打卡地
在影視引流效應的推動下,廣西眾多取景地迅速轉變為熱門旅游打卡地,一些取景地甚至趁勢推出影視聯動、主題套餐和互動體驗等項目,進一步放大“劇帶游”效應。
賀州姑婆山旅游度假區是香港經典影視劇《茶是故鄉濃》和《酒是故鄉醇》的重要取景地,劇中的茶園、酒坊和仙姑寨令觀眾印象深刻。近年來,度假區開發採茶、品茶、釀酒等體驗項目,慕名而來的游客與日俱增。截至9月底,度假區共計接待游客122.8萬人次,其中大灣區游客約79.8萬人次。
在崇左大新縣,電視劇《花千骨》自2015年播出後讓明仕田園景區聲名鵲起,客源地從周邊省市擴展到全國乃至海外。“我們設置了主題打卡點,並為游客提供民族服飾體驗等服務,將影視熱度轉化為長期收益。”明仕田園景區相關負責人梁波告訴記者,雖然該劇已播出10年,但至今仍能吸引不少劇迷前來打卡游玩。
時下,央視電視劇《陣地》的熱播,也帶火了劇中的桂林七星岩洞、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廣西省立藝術館舊址等。“儘管劇組未在實地取景,但劇中場景均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隨着劇集熱播,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游客接待量達2.82萬人次。”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館長時建紅説。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力從“橫屏”轉向“豎屏”,微短劇也因此成為旅游推廣的新興中介。在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申雪鳳教授看來,微短劇正重塑游客的旅行決策邏輯,過去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更多依賴傳統旅游攻略,現在則會因在劇中看到某個場景、某個故事,而産生“去實地看看”的衝動,通過“內容種草”實現“旅游轉化”。
前段時間,由景甜、張彬彬主演的《龍骨焚箱》輾轉南寧、百色、崇左等多地取景拍攝,廣受關注。雖然劇集尚未開播,但南寧武鳴敢亮屯溶洞、馬山玄河等藏於“深閨”的景致已憑劇組路透賺足眼球,吸引眾多游客前往打卡。
在柳州,微短劇《柳江尋親記》中頻繁出現的柳江區香蔥産業(核心)示範區、成團打邊爐等場景,成為社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不少游客專程前往打卡“同款”;《飛虎乘風》憑藉“硬科技+熱血戰”的敘事風格,引發觀眾對柳州人文故事的探尋熱潮,帶動當地工業旅游、紅色旅游景點的客流增長。
“目前一些景區嗅到了新風向,主動向微短劇製作團隊發出邀請函,自薦景區的特色和文化底蘊,希望通過‘微短劇+文旅’的深入實踐,進一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IP價值,實現流量與口碑的雙提升。”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
政策賦能促發展
當前,“跟着微短劇去旅行”持續升溫,廣西以此為契機,&&專項政策推動微短劇與文旅深度融合,進一步激活文旅發展新動能。
今年6月,自治區廣電局、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聯合印發《2025年“微短劇+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行動方案》,力爭到2025年底創作“微短劇+文旅”作品超過100部,廣西微短劇産業總收入超過50億元,推出一批現象級微短劇作品,帶動打造一批現象級景點(景區),推動“微短劇+文旅”生態全面升級。
其中在場景打造方面,重點推進南寧青秀山、桂林漓江、大新明仕田園、三江程陽八寨等旅游景區微短劇拍攝基地建設。同時構建“微短劇+文旅”消費新模式,以微短劇的場景、角色和劇情為核心,開發實景打卡地、影視主題樂園、沉浸式劇本游等項目,構建“劇內場景+線下體驗”消費鏈條,增強游客參與感和獲得感,讓廣西“美景”火起來。
8月15日,南寧市正式印發《支持微短劇産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對從事微短劇業務的企業,在南寧取景拍攝的,全市市屬(含縣區)景區公園等室外場所取景拍攝免收門票和場地費用。對在微短劇中植入南寧城市元素內容超50%的,且已取得《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並在主流平台上線播出的作品,經審核符合要求的,按每集5000元給予版權持有企業補貼,單部作品補貼最高不超過10萬元。
政策助力激發創作熱情,也讓廣西的山水與文化通過微短劇走向更廣闊的舞&。企查查數據顯示,南寧市現存1255家短劇相關企業,其中成立年限在1—3年的相關企業最多,佔比38.09%,産業活力持續提升。
在作品産出上,涌現了一大批展現廣西自然風光、非遺傳承和人文歷史的短劇精品。其中,《飛虎乘風》《山歌好比春江水》《廣西的味道》《時光裏的黃姚》等45部作品入選自治區廣電局2025年上半年“微短劇+”行動計劃徵集名單。先後有《我的神燈朋友們》《留學生公寓》《儺戲》《繡緣》等9部廣西微短劇,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批推薦劇目。
“微短劇市場正處於爆發式增長階段,廣西適時&&政策,有助於吸引和集聚産業資源,搶佔發展先機。”廣西山海星辰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培金認為,這些政策明確了“微短劇+文旅”的發展方向,還從資金、資源、人才等方面給予扶持,能引導企業更深入地挖掘廣西的文旅資源,豐富創作內涵。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微短劇正為八桂文旅打開“新窗口”,廣西將持續推動“微短劇+文旅”深度融合,鼓勵劇組深入挖掘特色資源,創作更多富有廣西特色的精品。同時推動景區與微短劇企業建立合作機制,開發系列旅游産品,讓熒屏熱度持續轉化為文旅發展的內生動力。(記者 梁盤生 通訊員 李志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