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生態保護好,一草一木都是景”
10月9日,憑祥市友誼關景區,清晨的陽光灑在濃蔭如蓋的1號停車場入口,在路面上映出層層樹影。鳥鳴聲起,道路旁的排水溝渠清澈如許。很難想象,5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模樣——污水順着路邊低窪處流淌,臭氣飄出數十米。“那會兒,游客總吐槽‘進景區先受罪’,我們看著也着急。”友誼關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黃麗萍回憶。
近年來,友誼關景區用“生態賬”算“旅游賬”,把環境整治當作“生態+旅游”的破題之舉,重新規劃排水系統——埋設地下污水管網,將生活污水直連市政處理站;修明溝引流雨水,路面重新硬化後,在路邊種上綠化樹。“現在停車場已成了游客休憩的驛站。”黃麗萍説。
早年間,景區“重景點、輕環境”的發展思路,導致古城墻下堆有建築垃圾,金雞山山腰留下“斑禿”,連標誌性的關樓周邊,也因商戶亂搭棚子顯得雜亂無章。
“生態和旅游往一處想,才是長久之計。”2020年起,憑祥市成立景區管委會,先後聘請專業團隊做好景區總體規劃,制定提升方案,把“生態保護”寫進每一步發展規劃中。並同步給所有景點“體檢”,拆除古城墻周邊的違建,種上綠植;在金雞山上修建生態步道,設置“禁伐標識”,千方百計保護原有植被;還投入300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繕文物。
生態環境逐年向好,友誼關“旅游+”如魚得水。2023年,在該景區總投資6.28億元的5A景區創建項目中,共有19個子項目帶着“生態”標籤。其中,自然科普學校令人印象深刻——順着“奇遇大道”往裏走,可見用廢棄木料搭的“自然音樂廳”,風穿過鏤空的木板會奏出不同聲響;“蝴蝶家園”裏養着本地常見的柑橘鳳蝶,孩子們能跟着研學老師研究蝶類從卵到成蟲的過程……“以前游客來只能看看關樓,現在還可以在山裏認植物、在紀念園聽歷史,待一天都覺得充實。”導游鄧豐澤説。
去年12月,憑祥市聯合7個邊境縣(市、區)在友誼關成立邊關研學聯盟,率先在全區探索邊關研學新路徑,使“紅色文旅+生態研學”線路成為金字招牌。今年1—6月,前來友誼關研學的團隊同比增長14%。
如今,站在1號停車場入口望去,關樓的青灰色瓦檐在綠樹間若隱若現,游客臉帶笑容&&景區大門。“現在才明白,把生態保護好,一草一木都是景,何愁游客不來。”憑祥市文化旅游和體育廣電局副局長許志敏説。(記者 管林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