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江:風雨橋上遇非遺-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9/27 20:36:49
來源:新華網

廣西三江:風雨橋上遇非遺

字體: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侗族木構建築穿梁接拱、立柱連枋大量使用榫卯結構,牢固縝密,具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

  侗族風雨橋是侗族木構建築的代表之一。因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現有侗族風雨橋200余座,如三江宜陽風雨橋、程陽永濟橋等。

  新華社記者 張楓 攝影報道

  ↑ 這是三江宜陽風雨橋。該橋橫跨潯江之上,全長399.6米,寬28米。pagebreak
  ↑ 這是三江宜陽風雨橋。橋面設雙向四車道。橋上共兩層,二層建有跨橋人行通道。pagebreak
  
  ↑這是三江宜陽風雨橋。橋上建築大量使用木質榫卯結構。pagebreak
  ↑ 這是程陽永濟橋。該橋始建於1912年,建成於1924年,橋長77.76米,橋道寬3.75米。pagebreak
   ↑ 這是程陽永濟橋。橋上建築大量使用木質榫卯結構。pagebreak
  ↑ 楊求詩在程陽永濟橋上遠眺。今年62歲的楊求詩曾參與建造三江宜陽風雨橋等多座侗族風雨橋,2018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pagebreak
  ↑ 楊求詩在木工車間用墨汁畫出卯眼位置。楊求詩曾擔任三江宜陽風雨橋的掌墨師,負責橋上建築墨線定位、打眼制榫等重要工作。pagebreak
  ↑ 拼版圖片。上圖:記錄卯眼信息的竹籤。楊求詩説,每打通一個卯眼,工匠會用一根竹籤記錄信息,用於製作相應榫頭。竹籤上的文字、線段等符號體現卯眼位置、長度、寬度以及柱子軸線、直徑等信息。下圖:該竹籤上的文字為“右後吊檐三枋”,指建造建築物右側後方吊檐的柱子從下往上數第三個卯眼。
【糾錯】 【責任編輯: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