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量8年增長283倍-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9/25 09:18:35
來源:廣西日報

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量8年增長283倍

字體:

  原標題: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量8年增長283倍 從物流大通道到國際經濟走廊

繁忙的廣西欽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內,自動化龍門吊正有序進行裝卸作業。陳磊/攝

  9月23日,據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數據顯示,自2017年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開行以來,運量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班列年貨物發送量從2017年3382標箱增長到2024年96萬標箱,實現8年增長283倍。

  廣西把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作為開放發展的牽引工程,強化“硬聯通”、深化“軟聯通”,堅持建通道和強運營齊抓、增效率和提質量同步、拓合作與促融合併舉,這條出山入海、暢聯內外的物流大通道,正加速成為一條具有澎湃動能的國際經濟走廊。

  “以前,公司貨物從重慶出發,沿長江出海,繞一圈再往南,出口到東盟國家,靠江海聯運要耗時一個月左右。”近日,重慶一家企業的海外業務負責人感嘆,如今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從重慶鐵路站點發貨、在廣西港口上船,最快4天就能到達越南。

  支撐這一優勢的,是不斷完善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近年來,廣西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條兩廣互通、銜接西南、通達港澳、聯接東盟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初步成型。

  鐵路方面,國鐵南寧局在“東線”完成了焦柳鐵路懷化至柳州段電氣化改造,“中線”提前開通運營貴南高鐵,“西線”紮實推進黃百鐵路建設,並加快專用線建設,實現鐵山港、欽州、防城港主要港區進港鐵路全覆蓋,不斷擴充通道運輸能力,實現從“通”到“暢”的蝶變升級。

  港口方面,北部灣港門戶樞紐功能加速凸顯。集裝箱吞吐量從2019年的382萬標箱增長到2024年的902萬標箱,年均增長18.7%。今年1—8月,集裝箱吞吐量完成640.6萬標箱,同比增長10%,“千萬標箱大港”目標有望年內實現。

  對內連接中國廣闊腹地,對外通達東盟各國乃至“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西部陸海新通道從“通道經濟”加速向“物流+經貿+産業”發展模式優化升級。

  近年來,“北部灣港—成都—波蘭、德國”班列、“海南—欽州—西安”糧油班列、“阿聯酋—欽州—蘭州”汽車班列、“RCEP—北部灣港—河南”鐵海聯運雙向班列、“重慶—欽州—迪拜”鐵路JSQ車+海運滾裝船專列等鐵海聯運新線路陸續開通,進一步提升了我國西部沿線省區市(直轄市)企業的出口競爭力,也吸引更多産業向西部內陸聚集。

  如今,平陸運河經濟帶初步形成,新能源、綠色化工、先進裝備製造等年産值超百億元的産業集群蓬勃興起;沿邊臨港産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因地制宜承接産業轉移,着力培育裝備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等特色産業和新興産業聚集;中柬(北海)産業園、廣西—文萊經濟走廊縱深推進,跨區域跨境産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

  面對産業發展新需求,鐵路部門推動新通道班列從最初“渝桂新”班列1條線,到常態化開行北部灣港—重慶、北部灣港—四川、北部灣港—雲南、北部灣港—貴州、北部灣港—桂東/桂北等24條圖定運行線路,實現與中歐班列的無縫銜接。其中以北部灣港、湛江港為起點的圖定運行線路已達14條,形成以北部灣港為主要進出海節點、以重慶和成都為運營中心、覆蓋西部主要城市的便捷高效的運輸網絡。

  除了基礎設施“硬聯通”,推動規則機制“軟聯通”,是提升新通道運營質量的關鍵。

  “為破解海鐵聯運銜接不暢的問題,我們牽頭推動北部灣港海鐵聯運一體化‘小切口’改革,破除鐵路與港口間的物理隔離,打通數據壁壘。”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海鐵聯運集裝箱單次轉運時間由原來3小時縮短到1.5小時,綜合作業效率提高30%,該項改革還成為全國多式聯運發展樣板案例。

  與此同時,國鐵南寧局推動欽州、鐵山港、防城港地區三大港口路企合署辦公,實現信息共享、無紙化交接,推動落實多式聯運“一單制”、鐵海聯運班列全程定價機制、在東盟國家主要港口設立鐵路集裝箱還箱點、降低集裝箱運價等服務措施,為經營主體提供規範、便利、高效的服務。

  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從無到有、從試運行到常態化、從一條線到一張網,正成為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強大引擎,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強勁動能。

  截至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貨物運輸品類由最初的陶瓷、板材等50多個,增加至糧食、汽車配件、電腦配件、裝飾材料等1316種,輻射我國18省(區)75市163個站點,通達全球127個國家及地區的577個港口。(記者宋瑤 郭亞琼 通訊員羅婕)

【糾錯】 【責任編輯: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