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天空,一批搭載着先進AI算法的無人機機群正在飛行。“AI+無人機”的創新模式正深度融入這片土地,為毛南之鄉的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科技動力。

破冰:從“不敢用”到“離不開” 智慧治理破解巡查難題
2024年初,在粵桂協作的框架下,深圳市寶安區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攜手,以“捐贈設備+培訓賦能+實踐應用”的創新模式,將無人機智能巡檢技術引入毛南山鄉。
洛陽鎮成為首個試點。這裡河網縱橫、林耕地密集,傳統人力巡查不僅耗時費力,還存在大量監管盲區。兩地聯合為當地引入了集“6大AI模型、31條定航航線”於一體的無人機智能巡檢系統,並配套捐贈了無人機空港及百萬級軟體服務。
技術的引入迅速催生了模式的創新。洛陽鎮創新推出“無人機+三長制”融合機制,為河長、林長、田長的日常巡檢裝上了“天眼”。系統常態開展高效巡查,並能根據需求動態實時起飛,實現了從“地面人工”到“雲端智能”的迭代升級。
運行至今,該系統已執行數百架次任務,累計預警污染、違建等問題200余起,算法準確率高達98%以上。環江借此搭建了高效指揮中樞,形成了“AI初篩—工單分撥—限時辦結—銷號清零”的工作閉環。2025年,該案例榮獲自治區黨委網信辦通報推廣。
拓展:從“一鎮試”到“全縣用” 立體防控激活內生動力
2025年,為深化粵桂協作成果,環江新增4套無人機空港設備,在縣城、思恩、長美、下南等多地完成布點,推動智巡系統從“試點突破”向“全域鋪開”邁進。
截至目前,無人機智巡範圍已覆蓋全縣半數以上鄉鎮、近1/6的區域,應用場景也從最初的“三長制”巡查迅猛延伸至涉重金屬環境隱患排查、風險礦山治理、違章搭建監控等多個領域,構建起“人防+機防”的立體化防控體系。此外,環江還建立了無人機定航巡查機制,對重點環境問題整治和農文旅等重大項目實施常態化巡查,既實時監控項目進度與質量,又系統性地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成效數據。
賦能:從“治工具”到“産動力” 融合探索開闢全新賽道
在治理應用日益成熟的基礎上,環江開始系統探索“無人機+”融合創新模式,推動技術紅利向農業生産、物流運輸、科研文化等産業領域釋放。
在廣袤的稻田裏,環江聯合中山大學探索“AI+無人機”智慧稻田管理。通過構建水稻全生命周期AI識別模型,無人機可實現水稻長勢精準監測、病蟲害早期預警並自動生成農事處方,專家還可通過可視化平台進行遠程指導。
在崎嶇的山路間,針對當地特色高山麻竹筍“下山難、運輸貴”的痛點,環江推進無人機運輸隊建設,計劃引入工業級運載無人機進行直線吊運,以期降低人力成本、縮短運輸時間。
在喀斯特科研高地,環江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的平台優勢,將無人機遙感技術系統應用於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研究、保護與修復中。目前,無人機已深度參與牧草耐旱能力監測、桉樹焦枯病監測與防控等項目。
從智慧治理到産業振興,從雲端巡檢到深山運輸,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以“AI+無人機”為筆,正在喀斯特的壯美畫卷上,繪就着一幅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嶄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