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博會,沒什麼?-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9/21 09:57:24
來源:廣西日報

東博會,沒什麼?

字體:

  原標題:東博會,沒什麼?

  很多人説,東博會舉辦了22屆,什麼都有。

  那麼今天,我們換個角度提問:東博會,沒什麼?並一起探尋答案。

  沒距離。

  跨國生意在這裡變成“轉角遇見”。

  9月17日開展首日,越南美皇家牛油果進出口公司就和4家中國企業達成合作,榴蓮油産品直接從展&走進中國市場。

  一名柬埔寨客商掃碼打開“AI東博”智能體,用柬文輸入“需要智能輔助駕駛方案”,幾秒鐘就匹配出多家參展企業。柳州的一家科技公司當場收到洽談邀請,雙方很快展開深入交流。

  這背後,是“AI東博”智能體17個AI應用場景的默契發力,8種東盟語言實時切換,智能客服、商機匹配全包攬,找客戶從大海撈針變成一鍵對接。

  跨境貿易的順暢,離不開智慧口岸建設。中越友誼關—友誼智慧口岸已進入調試尾聲,無人駕駛運輸車加5G技術,讓馬來西亞貓山王榴蓮24小時就能抵達南寧市民餐桌,實現“榴蓮自由”。

  中國與東盟,從地圖上的鄰居變成了數據實時交互的夥伴。

  沒時差。

  時空的壁壘,化為指尖輕觸的便捷。

  “雲上東博會”5年來匯聚逾9400家企業,每屆平均約2000家企業參與,促成411場經貿合作。

  東博會常設展廳、中國—東盟經貿中心、中國—東盟特色商品匯聚中心全年無休,真正實現“365天永不落幕”。

  “AI東博”智能體24小時待命,只要輸入需求,合作機會即刻抵達。

  馬來西亞冰激凌客商Lay Hieng Seng參展10年,感觸頗深:“隨時隨地都能與中國夥伴對接,像和鄰居聊天一樣方便。”

  當合作不再被時間束縛,便擁有無限可能。

  沒隔閡。

  技術,正在讓“聽不懂”的困擾成為過去。

  本屆東博會開幕式上,廣西企業邁越科技的AI翻譯眼鏡火爆出圈。泰國永盛國際一口氣訂購了1000副,這也是邁越科技在東博會的首筆海外訂單。

  AI專館裏,一款支持30余種語言的透明屏前,不少人駐足體驗;老撾企業帶來AI教育管理系統,希望和中國合作開發更適配東南亞多語環境的教育方案;泰國參展商則對中國AI交通管理系統興趣濃厚,期待打造本土智能交通方案。

  AI翻譯終端、多語種智能客服、實時字幕……技術正一點點抹平溝通鴻溝。今年1至8月,中國內地居民與東盟國家人員往來超2524.4萬人次,同比增長11.2%。

  語言通了,溝通順了,民心自然貼得更近。

  沒門檻。

  無論小生意還是大項目,東博會都給足了綻放的舞&。

  5元一包的印尼棒棒糖、10元一雙的越南拖鞋……9月18日,這些物美價廉的特色商品被爭相選購;同日,中馬“兩國雙園”簽下總投資額逾424億元人民幣的合作項目。

  一小一大,各有各的熱鬧,各有各的收穫。

  往年,東博會大型項目多由頭部企業主導,如今AI正不斷降低跨境合作成本。緬甸參展商用AI優化手工藝品設計,接到不少訂單;新加坡積木企業的升級産品受到貴州幼兒教育機構青睞,更多中外企業搭上技術快車,分享科技紅利。

  為配合本屆東博會和峰會,廣西今年7月啟動“A超”大賽(AI賦能千行百業超級聯賽),向中國與東盟各界敞開懷抱。

  2個月來,“A超”大賽已吸引3300多支隊伍,其中329支來自東盟,覆蓋跨境電商、文旅、汽車、農業等9個賽道,已孵化出智慧口岸、智能座艙、水果大模型等成果。

  AI從不高冷,它屬於每一個用心生活、認真創造的人。

  沒終點。

  展會的暫時落幕,也是合作新起點。

  本屆東博會現場簽約155個項目,涉及AI産業生態、産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助力廣西打造面向東盟的AI合作高地。

  2004年首屆東博會成交額10億美元,2024年達3978億元;參展企業從1505家增至3300家;展覽面積從5萬平方米擴展到19.2萬平方米。這些數字的增長,只是合作的逗號,不是句號。

  廣西謀劃的“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AI發展路徑越來越清晰。今年以來,已有200余家AI企業來桂洽談合作,簽下70多個項目,一批北上廣頭部企業先後進駐。東博會期間,不少中外客商前往“南A中心”參觀,尋找商機。今年前8月,該中心簽約國內人工智能項目51個,簽約東盟國家企業16家,覆蓋AI多個領域。

  技術、創意與信任在此沉澱、適配,最終沿着數字絲路奔向更廣闊的天地。

  大象無形,至簡至豐。

  東博會的“沒什麼”,恰是促進中國與東盟往來,深化區域發展合作的切實成果:打通阻隔、解除束縛,穩穩托起貿易互通、投資共贏的實效,更在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鋪就一條民心相融的光明大道。(記者 王春楠 古秀芳)

【糾錯】 【責任編輯: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