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乘勢而上,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在中央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戰略背景下,廣西民營經濟正以昂揚姿態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作為廣西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民營企業為全區貢獻了50%的稅收、60%的地區生産總值、70%的進出口總額、80%以上的城鎮就業。
隨着全國“五統一、一開放”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廣西民營經濟迎來揚長避短、後發趕超的機遇,以營商環境優化、人工智能賦能、區位優勢轉化為三大支點,加速借勢壯大。
民企成長沃土不斷厚植
“從項目落地到投産,政府的全程幫辦服務,讓我們省心省力。”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能鏡的話,道出了廣西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的現狀。作為廣西首家千億元民營企業,盛隆冶金在政府協助下破解技術升級與産能擴張難題,營收連年大幅增長,今年再度登榜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成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標杆。
這樣的案例並非個例。今年1—7月,廣西民營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6.9%;上半年,全區規上民營服務業營收同比增長19.7%,規上民營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收更是實現29.6%的高速增長。亮眼數據背後,是廣西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抓手,深化政務服務改革的努力。
在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上,廣西動作頻頻:一方面,上線10個2025年首批國家部署的“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1—7月已提供253項增值服務;另一方面,推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3152項事項無需企業申請即可直達,讓政策紅利精準落地。
北海市的實踐,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廣西樣板”。自2018年自治區開展營商環境評估以來,該市連續7年位居全區第一。目前,該市 299項行政許可事項平均辦結時限從23.8天壓縮至3.5天,項目審批平均耗時從230多天提速到6個工作日以內;人工智能“珠小貝”讓1110個事項實現“自助辦”“刷臉辦”;“一碼集成”實現政策“一鍵直達”、訴求“一碼通辦”的24小時智慧服務,為企業提供極大便利。
勁仔北海休閒食品智慧産業園便是受益者,項目從開工到投産僅用9個多月。“這樣的‘北海速度’加速了企業發展。”勁仔北海休閒食品總經理陳渡根不禁讚嘆。
公平競爭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廣西強化公平競爭審查,排查相關政策文件3512件,修訂或廢止66件;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在全國首創公平競爭審查三重“雙審”機制,引入“人工智能+”審查模式,審查效率提升40%,去年以來查辦行政性壟斷案件14起,數量居全國前列。
截至今年7月底,全區實有民營經營主體達439.4萬戶,同比增長4.47%,佔實有經營主體的95.7%,民營經濟“蓄水池”持續擴容。
人工智能賦能産業升級
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廣西敏銳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以“人工智能+”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産業加速升級轉型。
今年東盟博覽會期間,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全場景雙語同傳及語音翻譯技術支持,將成為展會科技亮點。自2015年進入廣西,科大訊飛始終與廣西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今年6月,其與廣西政府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議,深度參與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建設,計劃在廣西設立東盟總部公司、打造訊飛星火東盟多語言大模型。目前,訊飛星火大模型已支持超130種語種,部分東盟國家語言識別準確率超95%,為打破跨境語言障礙、促進要素流動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廣西是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豐富、發展空間廣闊。”科大訊飛東盟總部總經理韓仲年對廣西民營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不僅科技企業,傳統産業領域的民營企業也在人工智能賦能下煥發新活力。廣西科創農業科技集團針對廣西蔗糖産業國外設備“水土不服”問題,自主研發適配本地地形與種植模式的中小型甘蔗收割機,自籌4000多萬元用於研發與推廣,獲授權自主知識産權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21項;第四代甘蔗整稈智能聯合收割機通過國家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獲廣西國內首&(套)重大技術裝備認證。
“人工智能在甘蔗産業鏈各環節均有應用場景,企業在甘蔗産業的人工智能發展上大有可為。”科創農業董事長張勝忠&&,未來將繼續深耕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在人工智能助力下,廣西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廣西民營企業獲認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佔全區 76%,參與共建的自治區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數量佔全區企業89%;以民營企業為主的食品、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等産業集群加速形成,ITO靶材等多項産品突破“卡脖子”技術,2024年8個廣西民營企業參與投資的項目被列為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
如今,“投資廣西就是投資未來”成為越來越多客商的共識。廣西正按“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路徑,吸引民營企業攜手打造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國際合作高地。
區位優勢推動開放合作
“1—8月公司總營收接近50億元,其中海外出口超20億元,面向東盟出口額佔公司總營業額的40%。”柳州國軒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婭囡説。
作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廣西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民營經濟拓展海外市場、深化開放合作的“金鑰匙”。今年1—7月,廣西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達4515家,增長 11.6%;合計進出口3108億元,佔全區比重 68.5%,增長13%,民營經濟已成為廣西外貿發展“主力軍”。
柳州國軒的發展,是廣西民營企業依託區位優勢“走出去”的典型。該公司主營磷酸鐵鋰方形電芯、動力電池組等産品,借助柳州汽車産業優勢和廣西北部灣區位優勢,打造新能源東盟出口基地。該公司去年10月建成廣西首個鋰離子電池出口外貿海事監管一體化通關模式,使出口東盟物流時間縮短3—7天,集裝箱運輸成本下降20%。
同樣看中廣西區位優勢的,還有廣西天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專業研發、設計、生産 LCD液晶顯示屏、TP觸摸屏的高科技企業,天山電子將製造中心設在欽州市靈山縣。天山電子董事長、總裁王嗣緯&&,今年公司在靈山新基地投資約3億元,加快建設智能化工廠,推動産品迭代,搶抓東盟市場機遇。
為更好服務民營企業“走出去”,廣西持續深化開放合作保障機制:
柳州市、防城港市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獲批第五批國家海外知識産權糾紛應對指導地方分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認證促進中心廣西分中心揭牌運營;
中國—東盟/RCEP標準雲平台升級至3.0 版,服務外貿企業超25萬次;
企業使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辦理報關單、艙單和運輸工具申報應用率達100%,免於辦理強制性産品認證(CCC認證)通關便利化改革持續深化。
當前,廣西正處於成型起勢的關鍵階段,迎來歷史最好發展時期。未來,廣西將堅決凈化政治生態,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整治“吃拿卡要”等問題,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解決民營企業在公平競爭、産業鏈配套、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困難,提升企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讓民營經濟在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中釋放更大能量。(記者 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