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藤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推進農林生態建設,持續築牢綠色生態屏障,提升生態功能,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來到廣西藤縣,目之所及皆是生機——山間松竹鬱鬱蔥蔥,林下果園碩果壓枝,養殖場裏畜禽興旺,田野間稻浪翻滾。近年來,藤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推進農林生態建設,持續築牢綠色生態屏障,提升生態功能,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築牢綠色根基,林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藤縣國土面積3946平方公里,是傳統的農林大縣,全縣土地總面積591.9萬畝,其中林地面積達422萬畝,居梧州市第一位。2021年以來,藤縣以林長制為抓手,構建縣、鄉、村三級管護體系,建設林草資源網格化管理“四個一”基礎工程,森林覆蓋率達68.76%,在全區111個縣(市、區)中排名前列。
為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藤縣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與森林提質行動,2021年以來累計完成植樹造林50萬畝,改造低質低效林6.4萬畝,建設國家儲備林新造林4萬多畝,持續提升森林質量和碳匯增量,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力推動礦山復綠和綠色礦山建設,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8家,市級綠色礦山5家,露天礦山植被覆蓋率由20%提升至80%以上。大力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工程,2021年來共籌集資金2900萬元實施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8項,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6km²,全縣水土保持率達到93.64%。2023年,藤縣獲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是廣西僅有的三個獲此榮譽的縣之一。
在綠色發展中,為更好地發揮森林的碳匯作用,藤縣精心算好“生態賬”,精選固碳能力強的樹種建設特色林業基地和國家儲備林。2019年,藤縣啟動國家儲備林黑木相思示範基地建設,如今黑木相思種植規模已近2.3萬畝,據測算,8年生黑木相思每畝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6噸,是15年生馬尾松、杉木的5.5倍,這片“碳匯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7萬噸,成為縣域“天然碳庫”。
竹子是藤縣林業的另一張“綠色名片”。依託紙基新材料産業優勢,藤縣與建暉紙業建立長期合作,充分考慮本地氣候與土壤特性,選取生長快、纖維含量高、固碳能力強的巨黃竹作為示範品種,並編制《藤縣竹産業發展規劃》提供政策保障,示範引領帶動竹子種植,打造減碳固碳原料林基地,在給企業增加優質原材料供給和帶動農民增收的同時,也極大增強了生態固碳功能。目前全縣竹林面積約17萬畝,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7.6萬噸,綠色成為縣域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夯實生態保護本底,保持生物多樣性
藤縣現有4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13萬畝,佔縣域國土面積的2.1%,自然保護地內具有獨特的石山森林景色和多種多樣的生物種類。為守護好這份“生態家底”,2022年,藤縣在每個自然保護地均成立獨立的管理機構,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推動自然保護地管理和保護工作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
藤縣建成梧州市首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公益訴訟生態修復基地,以搶救修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金毛狗蕨為重點,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質效,為縣域生態保護築牢邊界。
近期,藤縣大芒界種子園良種繁育基地完成馬尾松三代種子園嫁接工作,建成我國首批馬尾松三代生産性種子園。第三代種子的推廣應用,將進一步提高整個馬尾松林分的産量和品質,滿足我國南方馬尾松適生區森林資源培育需求,為南方地區林業良種繁育和生態屏障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嚴守耕地紅線,推動沃土生金
藤縣天平鎮保燕韭菜苔示範點,連片的韭菜苔如碧浪般涌動,農人們穿梭其間,收割着秋日裏最鮮嫩的一抹翠綠。韭菜苔種植成本小、收益可觀,後期管護簡便,既適合規模化種植也適闔家庭式勞動力參與,是耕地恢復後的理想種植品種,能有效防止耕地“非糧化”和復耕後撂荒。
近年來,藤縣積極探索耕地保護長效機制,通過“聯農帶農+以種護耕”模式,積極引入優質種植龍頭企業、培養種養帶頭人,推動産業發展與耕地保護深度融合。通過復墾、開墾,2024年藤縣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圖斑整改超8000畝,佔全市永農整改面積的2/3以上,超額完成保護任務,切實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鞏固了糧食和生態安全的基石。
為賦能耕地保護,藤縣還大力整合流轉農戶耕地,推廣設施農業和優勢特色農業種植,累計投資7500萬元建設基地種植韭黃約3500畝,每年畝産韭黃5000多斤,年産值超6000萬元;粉葛種植面積約8萬畝,全産業産值10多億元。
推廣綠色生態循環種養,為鄉村振興賦新顏
走進藤縣塘步鎮白鳩咀廢舊礦山,曾經凹凸不平的礦坑痕跡已被大片平整土地所覆蓋,工人們正有序地進行藍莓種植大棚的建設,新的生機正蓬勃煥發。利用生態修復後的廢舊礦山用地引進高端藍莓種植項目,探索生態修復與現代農業合作共贏新模式,這是藤縣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現代農業産業的成果之一。
在藤縣藤州鎮積和村,漫山遍野的沙田柚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和一般的果園不同,這裡的果樹“吃”的是來自山腳養豬場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
積和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黃青元介紹,積和村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年出欄肉豬可達8000頭。為解決生豬糞污處理難題,積和村將養殖場産生的糞污通過管網輸送到果園,經發酵處理後變成有機肥,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形成了“養豬場—糞肥—果園”的綠色循環種養模式。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土壤肥力,還延伸了産業鏈,每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超50萬元,既豐富農民“菜籃子”,又充實“錢袋子”,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這是藤縣推進綠色種養循環,助力生態環保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藤縣着力構建農業生態治理體系,大力推廣“微生物+”現代生態養殖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分類指導養殖場畜禽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和就近就地還田利用,連續四年持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每年推廣面積穩定在95萬畝次以上,廣泛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農藥,減少面源污染,降低環境污染風險,促進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太平嘉悅GMP級生豬屠宰廠建設現場,嶄新的生豬屠宰流水線正進行機械安裝,十多名技術人員正俯身調試同步檢驗設備,一派緊鑼密鼓的建設景象撲面而來。這是嘉悅GMP級生豬智慧全産業鏈項目深加工項目建設的一隅,項目建成後年加工生豬約50萬頭,推動全縣生豬産業從單一養殖向全鏈條升級。
以綠色富農為目標,藤縣因地制宜探索現代農業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路徑。依託富硒土壤資源,打造了“羅蓋富硒米”品牌,通過綠色認證,産品遠銷全國。新建一批標準化養殖場、陸基循環水養殖示範點、設施茶園和韭黃生産基地,推動農業畜牧業向高效、集約、綠色轉型。目前,全縣已有20個産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涵蓋粉葛、茶葉、水稻、荔枝、八角5類農産品,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追溯體系,助推綠色生態的“藤縣味道”走向全國各地,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崔傅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