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享新機遇 攜手向未來——2025境外媒體看廣西採訪活動側記
8月30日,初秋的南寧金風送爽。
來自泰國大眾傳播機構的副總裁瓦查林結束廣西行,與朋友們深情道別,她説:“7天的時間不足以探索廣西的3個城市,但這次旅行肯定在我們東盟與中國之間建立了更牢固的&&,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在廣西認識的所有可愛的朋友們,當我們説再見時,我希望我們很快能再次見面……”她的話語中帶着不捨,更充滿對未來的期待。這一刻,標誌着為期一週的“共享新機遇 攜手向未來——2025境外媒體看廣西”的採訪活動圓滿收官。
來自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東盟國家近30位主流媒體記者和海外網絡達人,從8月24日至30日,先後在崇左、南寧、柳州3個城市採訪,他們觸摸歷史的脈絡,體驗創新的脈動,感受合作的溫度,共同見證了一個活力奔涌、開放包容的廣西。
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也是一次面向未來的啟航。
合作成果創新模式
位於中越邊境的崇左,是此次境外媒體採訪團的首站。
這座城市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資源稟賦,成為區域合作的重要樞紐。它既是中國最大的糖業生産基地——“中國糖都”,也是中國首個跨境旅游合作區——中越德天(板約)跨國瀑布所在地,游客只需一票,即可穿梭於中越兩國之間,欣賞德天瀑布與板約瀑布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觀,感受喀斯特地貌與田園風光的和諧共生。
“在這裡,既是旅行,也是回家。”泰國曼谷時報記者、泰國記者協會前主席孟孔(MONGKOL BANGPRAPA)在參訪與泰國合資的企業和中越旅游跨境旅游合作區等地後,連連讚嘆,這是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範例。
在企業産品陳列室,記者們看到了出口至自己國家的商品,眼前一亮,倍感親切。“這些都是我們日常使用的優質産品”,許多人紛紛舉起相機,與“家鄉貨”合影。
這家崇左與泰國合資企業的創新模式和成效更是令人振奮:合作超過30年,如今已構建起“原料—加工—能源—教育”的循環産業鏈。2024/2025榨季,該企業産糖105萬噸,支付蔗款42億元,帶動超10萬戶蔗農增收。同時,企業投資21億元建設循環經濟項目,利用甘蔗渣發電,年供電量達1.5億千瓦時,並積極探索“越南種蔗+崇左制糖”的跨境農業合作模式,實現資源互補與協同發展。
採訪中,記者們還了解到這家合資糖企目前正聯合中國與東盟國家院校共建多個職業教育學院,推動跨國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
教育合作是另一大亮點。
在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媒體採訪團看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豐碩成果。作為中老鐵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的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已為東盟國家培訓了大量鐵路技術人才。
“我們為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量身定制了40多個關鍵崗位的培訓計劃,培養既懂技術又懂中文的複合型人才。”學院負責人介紹。目前,該校已累計為馬東鐵項目培養270余名本土員工,並與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國合作共建“工匠學院”、軌道交通培訓中心等&&,實現從技術輸出到標準共建的跨越。
從一根甘蔗到一條鐵路,從一粒白糖到一套標準,廣西與東盟的合作正朝着更加系統化、深度化的方向邁進。
重溫歷史凝聚共識
2025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中國與多個東盟國家建交的重要里程碑。在這一特殊歷史時刻,境外媒體採訪團走進廣西,不僅是一場現實考察,更是一次對共同記憶的追溯與致敬。
在柳州市軍事博物園,美國飛虎隊遺址靜立其間。山體內的機庫、陳列的千余件抗戰文物,無聲訴説着歷史崢嶸歲月。
“80多年前,這裡曾經戰火紛飛。最繁忙時,每5分鐘就有一架飛虎隊的戰機起降在柳州舊機場。”柳州軍博園講解員韋琳慧介紹,當時柳州共招募5萬名百姓參與到機場的建設工作中。
當硝煙散盡,美國飛虎隊佳話代代相傳。
在陽光下,一個重達數噸的石碾引人矚目。它似乎在默默地道出那段歷史畫面:80年前的機場,柳州民眾曾肩扛手推着它,用它壓平跑道,確保飛虎隊戰鬥機在機場成功起飛作戰。
老撾《萬象時報》記者張金權在這個重達數噸的石碾前駐足良久,感慨道:“在這裡,我仿佛看到了那段軍民並肩作戰的日子和艱難,更是感受到了今天和平穩定的可貴。”
“戰爭非常殘酷,所以我們都要珍惜今天的和平!”來自英國的網絡達人蘇菲道出眾人的心聲。
來自新加坡《時代財智》的資深記者張明亮&&,新馬地區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仍顯不足,“我有責任把這些故事帶回去,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曾共同戰鬥。”
智慧賦能聯接未來
此次採訪活動中,人工智能與智慧應用成為境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也從另一個維度展現了中國—東盟合作的廣闊前景。
在南寧,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正在打造集算力支撐、場景測試與技術開發於一體的綜合&&,重點推動智慧口岸、跨境物流、多語種翻譯等應用在東盟國家的落地。一場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大賽,吸引了眾多青年開發者與科技企業參與,展現出區域數字合作的蓬勃活力。
走進柳州工業基地,智能製造的圖景更加清晰。在柳工集團的智能製造中心,“地、空、網”三位一體的智能系統高效協同,每五分鐘便有一台裝載機下線。記者們直呼“科技感十足!”
在上汽通用五菱,記者了解到該企業以印尼為基地,推行“印馬泰一體化”戰略,其新能源汽車在當地市場佔有率超過37%,銷量突破4萬輛,成為中國智造“走出去”的成功樣本。
在友誼關智慧口岸,儘管採訪當日大雨如注,卻並未減弱媒體代表的熱情。
作為中國首個智慧邊境口岸,這裡已實現24小時無人化通關,貨物日均進口量提升3—4倍,通關時間從一週縮短至三天。越南、泰國、老撾等國的記者圍繞智能系統的運作機制、數據共享及跨境協作模式踴躍提問,希望將“廣西經驗”帶回本國。
智慧口岸與智能工廠,不僅是技術進步的體現,更是中國廣西與東盟國家共建數字絲路、共享創新紅利的重要橋梁。“我們該如何合作?怎樣才能共享智能技術紅利?”面對記者在採訪中聚焦並深入採訪的話題,也正是廣西與東盟未來合作的重要方向——從産能合作轉向創新協同,從傳統貿易升級為數字共生。
8月27日,在廣西國際傳播中心,一場“中國—東盟媒體人對話AI時代”活動在熱烈的交流中進行。
此次對話會是境外媒體看廣西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來自中國與東盟國家資深媒體人和學界專家代表圍繞人工智能主題展開對話,共同探討AI+媒體如何創新發展。
在百年變局與時代變革的交匯點上,廣西的實踐充分表明:真正的合作,是互尊互信、互惠互利的合作;真正的未來,是攜手共創、同心共享的未來。
在對話會上,來自泰國的大眾傳播機構、緬甸未來新聞社分別和廣西國際傳播中心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廣西正以開放之姿、創新之力,與東盟各國攜手,邁向共享機遇、共贏未來的新時代。泰國大眾傳播機構副總裁瓦查林説:“我們通過合作,今後將建立更牢固的&&。”
緬甸未來新聞社副社長蘇米亞(SU MYAT MON)説,這片土地曾見證烽火歲月軍民同心,也正書寫着和平年代的共贏故事。共享新機遇,攜手向未來——這不僅是本次採訪活動的主題,更是區域合作的方向。(記者 毛梓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