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8月24日電(李宇安)廣西柳州,因工業而生、因製造而興,百年工業史鐫刻着“製造”的深厚基因。如今,這座西南工業重鎮正加速擁抱人工智能,在百年工業積澱的底色上,勾勒出“智造”的鮮明亮色。
智能技術提升製造質效
走進廣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廠,一台黃色的工業機器人正精準對接零件,視覺識別技術是它的“火眼金睛”。類似停車場識別車牌,機器人通過拍照定位零件孔位、圓心等關鍵信息,自主調整位置。
“以前的機器人沒有AI技術時,硬着頭皮按指令方向走,撞了也不停。”廣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江崟説,現在的機器人能識別裝載機輪胎等位置偏差——哪怕移了十幾毫米甚至半米,也能通過拍照瞬間定位,精準對接孔位,自動完成螺栓安裝等操作。

廣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工業機器人。李宇安 攝
力矩感知技術則賦予機器人“靈敏觸覺”,當裝配零件遇阻時,它能像人手一樣調整力度。“安裝配件時,哪個位置都可能被卡住。”李江崟解釋,這就需要加裝力矩感知器,更要技術人員大量編程和數據採集,“把各種情形下的數據放進模型,機器人遇到相應問題就能瞬間反應並解決。”目前,智拓的工業機器人已應用於焊接、搬運等領域。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柳工大模型底座,在各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在産品研發設計中,三維零件設計完成後,AI可自動投影生成二維圖紙並標注尺寸,對圓孔、螺絲、螺帽等簡單部件的標注準確率在70%-80%之間,實現設計自動出圖。
在故障診斷與維修中,AI專家“柳小元”,可以結合車輛數據、維修歷史、運行時長等給出維修方案,助力服務人員快速定位問題,提升維修效率。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發中心數字化研究院AIGC技術應用高級經理艾建林介紹,AI讓“找零件”不再繁瑣,當客戶查詢“方向盤”“雨刮”等部件時,系統不僅給出準確物料號、參數,還會標注安裝位置,甚至提示哪些配件已缺貨,可替換的型號。
“以前有12個坐席人員值守,針對具體問題還需要查詢資料或者數據庫。”艾建林説,現在客戶即問即答,不僅減少了人工成本,還降低了客戶錯買、漏買概率。
此外,柳工知識助手整合網盤、培訓體系等資源,讓新員工能快速獲取技術經驗,使用AI輔助寫材料、代碼的頻率持續提升。截至目前,柳工大模型已服務5000余名用戶。
工業沃土孕育海量應用場景
柳州市工業基礎雄厚,汽車、機械、鋼鐵等産業蓬勃發展,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廣闊的試驗場。
“柳州有應用場景,有大量需求,可以聚集一批能開發和應用這些場景的公司。”柳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莫春燕説。
“汽車是柳州的支柱産業,它有完整的産業鏈,比如焊接、衝壓、注塑等這些業務場景在柳州均有相關企業。這會催生人工智能場景的需求,有豐富場景,我們就能開展研究。”廣西汽車集團所屬車合互聯科技副總經理趙業海説。
“傳統汽車檢測多采用某品牌方案,單套成本約70萬元。”趙業海介紹,如今公司通過AI大模型技術,收集海量設備振動、噪聲數據,並標注故障聲音特徵,構建出NVH智能檢測模型,成本僅為傳統方案的30%,準確率能達95%。

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的NVH振動檢測&。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供圖
“公司還研發了智能移動儲能充電車,可解決新能源車補電問題。”趙業海介紹,車輛採用無人駕駛技術,全程無需人工操作,儲電量140kWh,應用在景區、高速服務站等場所,充電結束後還能自動歸巢補電。
柳州市積極打造廣西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及産業集群創新基地,2025年上半年,全市人工智能産業産值同比增長26.5%。截至目前,柳州市已簽約落地人工智能領域項目18個,總投資達50億元,擁有12家智能製造標杆企業、75家智能工廠、62家數字化車間,累計獲得認定企業總數達149家,排名全區第一。
政策護航企業敢闖敢試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精準護航。近年來,柳州市&&了《柳州市促進智能終端及機器人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柳州市“人工智能+製造”行動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設立了人工智能産業攻堅小組,實施重大項目的清單工作機制,強化産業鏈各環節服務保障。
大模型等前沿技術需要大量探索,而政策的支持讓企業敢闖敢試。“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都給予柳工非常多的支持。”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發中心數字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帥説,比如挖掘機的機端大模型智能終端,有了支持,我們就可以進行研究探索。
目前,柳州市正通過建立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培養庫,鼓勵企業開放和挖掘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遴選和發布一批“人工智能+製造”典型應用場景,引導企業在重點場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當人工智能與工業基因深度融合,當政策紅利與場景優勢形成共振,這座以製造為底色的城市,正探索一條“人工智能+製造”的特色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