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狀元橋畔文脈長
8月21日清晨,晨曦漫過喀斯特峰林的褶皺,輕柔地鋪展在桂林市臨桂區四塘鎮田心村狀元橋上。清冽溪水穿橋洞而過,村民周家高牽着水牛緩步踏上橋,朝陽勾勒出的身影與奇峰秀林一同倒映水面。岸邊十余位攝影愛好者狂按快門,定格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這座長不過9米、寬1米余的單孔石拱橋,靜臥溪上數百年,是清代名相陳宏謀玄孫、“三元及第”狀元陳繼昌探親求學常走之路。
“陳繼昌的祖父陳蘭森為求娶田心村靖江王后裔朱若東之女,自費鋪設十里石板路與這座石橋,連通橫山村與田心村。因陳繼昌常經此橋並高中狀元,後人遂將此橋命名為‘狀元橋’。”周家高向游客介紹。如今,他與三位村民每日牽牛配合攝影創作,讓傳統農耕場景與古橋相映成趣,成為當地獨特的“人文景觀”。
狀元橋的文脈根係,深紮在田心村和橫山村。田心村是中國傳統古村落,四週建有圓拱石門5扇,正南面石拱門頂端“承薰門”為清代官員朱亨衍所題。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從這扇拱門走出朱若東及其兩個兒子朱依魯、朱依靈和許霖四位翰林,另有許受之等9位進士,故該村有“一門九進士,父子三翰林”之美譽。
離狀元橋數裏之遙的橫山村,是陳宏謀及其玄孫陳繼昌的故里,被譽為“廣西科舉第一村”。陳氏宗祠前,兩座乾隆皇帝御賜的石獅雖經歲月磨洗,威儀不減。宗祠內,“八省巡撫”“嶺南儒宗”等匾額高懸,乾隆御賜陳宏謀詩刻石碑、頂戴花翎等文物靜靜陳列,無聲訴説着陳氏家族“五代連科,四朝循吏”的傳奇。
“陳宏謀是雍正元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其《五種遺規》中的家教思想與經世理念,至今仍滋養着這片土地。”四塘鎮黨委書記謝小亮介紹,陳宏謀先後在12個省份任職,在所到之處興修水利、興辦教育,被歷史上很多官員奉為從政指南,也深深影響了玄孫陳繼昌。正是在這樣的家風浸潤下,陳繼昌於嘉慶十八年中解元,道光元年連奪會元、狀元,成為中國科舉史上第十三位、也是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
一脈相承的崇文重教之風,讓臨桂贏得“狀元之鄉”美譽。史料記載,廣西歷史上10位文狀元中7位出自臨桂;明清兩代廣西700余名進士裏,臨桂佔242人。光緒年間,張建勳、劉福姚兩位臨桂才俊相繼奪魁,且同科有8人進士及第,將臨桂“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的聲譽推向頂峰。
如今,狀元橋已成為臨桂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網紅打卡點,新媒體平台上相關話題量突破千萬。“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高峰時一天接待游客上千人次,前陣子還接待了一車外國游客!”周家高展示着手機相冊裏的狀元橋四季風光與眾多知名人士來此采風的影像。
近年來,臨桂區搶抓狀元橋走紅機遇,完善田心村通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實施“水稻+油菜花”輪種模式,讓狀元橋四季景致不同,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以陳氏宗祠為廉政教育基地,通過展示《五種遺規》、陳宏謀家風故事,將清廉文化融入當地教育,成為涵養社會風尚的重要載體,2024年以來接待各級組織開展現場教育157場,覆蓋黨員幹部5376人次。
文脈的賡續為臨桂區文旅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以狀元橋、陳氏宗祠為代表的人文景觀集群,讓廣大攝影愛好者、旅游團與研學團紛至沓來。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該城區游客接待量達326.6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36.41億元,農文旅深度融合成效顯著。
夕陽余暉掠過狀元橋斑駁的青石,石縫間青苔更顯生機。這座古橋連接的不僅是田心村與橫山村,更見證着千年文風在新時代的蓬勃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