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如今生“金玉”。近年來,廣西藤縣積極引導鼓勵農村進行規模化流轉土地,發展特色種植,荒地盤活了,産業興旺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一條“産業促振興”的好路子正在田野上徐徐鋪開。
夏末秋初,埌南鎮新光村玉米基地迎來首次豐收。綠油油的玉米地裏,一行行玉米植株挺拔翠綠,顆粒飽滿的玉米長勢喜人,綴滿莖稈,工人們穿梭其間,動作嫻熟地採摘、搬運,田間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這片曾經沼澤遍佈、雜草叢生、難以耕種的撂荒地,如今已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希望田”。

正在摘玉米的工人吳彩獻説:“在這裡幹活一天能掙 100 塊,每天工作八個小時。自家的稻田插完秧後,我就來這裡打工,這樣在農閒時間還能有務工收入,也方便照顧家裏。”
據了解,該基地由藤縣村集體投資有限公司經營,一年可種三茬,畝産達2500-2800斤。除了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該基地還與收購商簽訂了收購協議,確保銷路和收益,促進當地村民增收。
“我們縣村投公司在新光村流轉了近100畝土地種植玉米,現在玉米進入采收階段,每天都會請附近的20多個村民來做工。下一步,我們將在埌南鎮周邊繼續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藤縣村集體投資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喻海超説。
今年以來,埌南鎮在盤活撂荒地、發展特色産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該鎮在新光村流轉近百畝撂荒地,規模化種植玉米,實現了土地資源向“活資産”的轉變。産業發展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埌南鎮黨委宣傳委員張皓勇介紹:“埌南鎮大力推進優質玉米種植和現代化生豬養殖,助力農民增收。未來我們將持續整合政策資源,探索‘茶園+茶廠+旅游’三産融合模式,加快推進雙底村‘雲邊茶海’、冼村千畝茶園2個千畝以上生態茶園建設。同時積極推進茶企業培育工作,力爭建成茶文旅一二三産融合的樣板點,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藤縣致力於耕地撂荒地塊治理,以撂荒地治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通過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産業,讓沉睡的土地資源煥發出新的生機,形成了“産業興旺、農民增收、鄉村發展”的良性循環。(吳嘉文 李定鑫 黃梓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