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蠶房到冷鏈,從田地到直播間——“萬企興萬村”煥發鄉土新活力-新華網
新華網 > 廣西 > 正文
2025 08/14 10:53:52
來源:廣西日報

從蠶房到冷鏈,從田地到直播間——“萬企興萬村”煥發鄉土新活力

字體:

  原標題:從蠶房到冷鏈,從田地到直播間——“萬企興萬村”煥發鄉土新活力

  八月的山雨,給悶熱的山谷帶來陣陣清涼,在東蘭縣東蘭鎮板逢村中草藥種植示範基地,各類中草藥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在進行日常管護。這些藥材成熟後,將送往廣西河豐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河豐藥業)製作成醫藥産品,然後銷往全國各地。

  目前,由河豐藥業帶動的中藥材種植,從種植到採摘再到加工生産,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不僅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還帶動了上下游産業發展,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這是河池市“萬企興萬村”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在河池,從鳳山的蠶繭到天峨的茶油,從巴馬的香豬到東蘭的板栗,一個個特色産業被“萬企興萬村”行動串聯成鏈,編織出農業強、産業興、農民富的動人圖景。

  産業扎根 聯農帶農結出“致富果”

  在鳳山縣,一個蠶繭串聯起千家萬戶的增收希望。

  “去年我們養了175張蠶,收入47.25萬元,給鄉親們發了18.3萬元工資。”鳳山縣惠民桑蠶養殖家庭農場負責人蔡國忠算起收成賬,黝黑的臉上笑意盈盈。

  曾經是貧困戶的他,2019年看準家鄉發展桑蠶産業的潛力,在政府扶持下,流轉85畝土地建起了家庭農場,帶動26戶農戶就業,其中10戶是脫貧戶。他的農場,桑園和蠶房連成片,桑葉投喂、消毒設備都實現了自動化。正在分揀蠶繭的女工告訴記者,她在這裡務工每月能掙3000多元,家裏把土地流轉出去還有租金收入,日子比以前過得寬鬆多了。

  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河池市通過“村集體+基地+能人”模式,扶持了2000多家像蔡國忠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建立的聯農帶農機制,共帶動7.51萬戶脫貧戶和監測對象發展産業,並從中受益。

  這樣的産業圖景在河池處處可見。在天峨縣納直鄉的幸福源油茶産業現代化示範區裏,1.28萬畝油茶樹綠意盎然。這個由廣西天峨金桂元公司打造的示範區,已經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油茶産業發展模式。

  “我們與全縣山茶籽種植戶簽訂保價收購協議,年收購山茶籽400余噸,産精品山茶油600余噸,年收入超2000萬元。”公司負責人覃曉毅介紹,公司通過流轉土地有租金、基地務工有薪金、參與管理有酬金、超産達標有獎金、訂單種植有訂金“五金模式”,帶動群眾增收。目前,該公司已與26家合作社、9個鄉鎮收購站深度合作,年均發放分紅資金37.12萬元,帶動1086戶農戶參與,提供近800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當前,河池市擁有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87家,農民合作社6124家,家庭農場2643家,特色産業覆蓋率達98.04%。

  隨着“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深入推進,河池的民營企業探索出多元聯農帶農模式:巴馬原種香豬農牧實業有限公司讓農民通過土地流轉、代養分紅等渠道增收;廣西鳳山春天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形成生産、加工、銷售、服務於一體的油茶産業發展體系,帶動1600多戶脫貧戶參與,戶均增收顯著。

  科技賦能 重塑傳統農業格局

  隨着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萬企興萬村”行動更注重智慧農業建設,將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現代生産要素等引進農村,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升農業競爭力,推動農業從傳統生産向高效生態轉型。

  在鳳山縣鳳城鎮岩王坳農産品冷鏈物流園的廣西鳳山縣瑞祥繭絲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機器設備高速運轉,一個個蠶繭通過一道道工序,變成了晶瑩剔透的絲線。

  “我們所産的白廠絲達到4A級標準,遠銷浙江桐鄉等地。”公司負責人覃國峰介紹,該公司一期投資3200萬元,引進先進繅絲設備和工藝,年産成品白廠絲160噸,年産值可達1.3億元。

  該企業的落地,促進當地從桑苗培育到蠶繭加工的全産業鏈技術升級,提升了産品的附加值,推動當地擺脫只能“賣原料”的困境。

  而油茶産業的科技變革同樣顯著。太陽能滅蟲燈、無人機噴灑有機肥……在鳳山縣1.1萬畝的那老油茶現代化示範區,廣西鳳山春天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對茶樹的管護統統用上了科技手段。依託廣西林科院的技術力量,該公司還建成年加工2000噸茶籽的標準化生産線,執行嚴格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生産的油茶通過了“雙有機”“圳品”認證。

  在廣西天峨金桂元公司,科研人員正檢測山茶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我們聯合中國林科院等頂尖科研機構,將先進技術送到田間地頭、融入生産環節。”該公司技術總監介紹,科技創新讓該公司“兵恩·得幸福”山茶油品牌系列産品獲“雙有機”“圳品”及供港優質認證,産品每公斤售價提高近百元。

  技術賦能正在重塑傳統農業格局。當前,巴馬香豬養殖企業聯合廣西大學、佛山科技大學等院校合作研發雜交技術,讓香豬出欄量提高16.37%,經濟效益提升79.20%;壯峨食品的13條板栗加工生産線及無菌工廠,運用121℃高溫殺菌鎖鮮技術,讓深山板栗、木薯、芒果、馬蹄等農産品變成即食精品;壽菌園公司自主研發的靈芝孢子粉,總三萜含量遠超國家標準,成為市場搶手貨。

  品牌引領 山間好物走向大市場

  “家人們看過來,這款茶油的冷榨工藝保留90%以上營養……”在天峨縣鄉村電商服務中心,主播對着手機鏡頭熱情推介,屏幕上訂單不斷跳動。在這個由金桂元公司建立的電商平台,培訓2000多名村民當主播;精準幫扶脫貧戶,一年帶動500多戶每戶增收0.7萬元。

  好産品要賣好價錢,離不開品牌助力。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河池立足油茶種植面積居全區第二,蠶桑生産規模連續20年保持全國地級市第一的産業優勢,深挖“土特産”特色資源,構建起企業品牌+地理標誌+農戶商標的品牌矩陣,讓山間好物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走進廣西鳳山春天有機農業公司的展廳,山茶油、糯米茶、茶油護膚品等産品包裝精美,讓人愛不釋手。該公司通過參與鳳山油茶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目前品牌價值評估達3.2億元,帶動全縣21類農特産品走出大山。

  品牌矩陣的打造給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更大的底氣和收穫。廣西壯峨食品公司的“桂峨”牌速凍板栗仁獲得歐盟有機認證,産品出口德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壽菌園公司成功打造“壽菌園”“桂芝源”兩大品牌,憑藉過硬品質獲國家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香港優質“正”印認證,打入高端市場;巴馬原種香豬農牧實業有限公司註冊“小巴”商標的巴馬香豬品牌,通過開發香豬臘肉、預製菜等20余種精深加工産品,公司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

  在品牌引領下,河池特色農産品正沿着“山路”轉“網路”,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從一個蠶繭的蛻變,到一滴茶油的昇華,河池“萬企興萬村”行動讓企業的資本、技術、市場優勢與鄉村的土地、勞動力、生態優勢深度融合,催生出可持續的“造血”機制,續寫着鄉村振興的新篇章。(記者 岑琴 通訊員 藍超群 實習生 吳之星)

【糾錯】 【責任編輯: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