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8月9日電(記者黃韜銘、鄒雨沁)驕陽似火,廣西平陸運河馬道樞紐建設現場,不少工程機械來回穿梭。從高空俯瞰,運河工程越過群山蜿蜒南行百餘公里,就來到廣闊大海前。
廣西近海多江,水系發達,但大部分自西向東流。這條南北走向的運河修通後,廣西乃至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的貨物無需再繞道珠三角,可直接從北部灣出海,航程縮短,效率提升。
承載着西南地區通江達海的夢想,平陸運河建設者劈山開路,連續奮戰。但想讓“一江春水向南流”,還需通過地上、地下的諸多考驗。
地下探清楚,是確保運河暢行的前提。
“把地層想象成一塊巨型餅乾,在地殼運動作用下被掰斷、錯開的區域就類似於斷層。”廣西壯族自治區地震局高級工程師李冰溯説。以往震害經驗表明,這些地方震後受損會更嚴重,所以運河選址、建設要避開相應區域。
早在平陸運河工程啟動之初,“地震地質勘探”行動就已開始。從圖紙定位到實地探查,地震局的工程師們帶着探測設備翻山越嶺,給大地“做CT”,找出地下斷層,精準指導運河建設繞開“地雷”。
“通過對運河沿線進行斷層活動性調查和鑒定,我們在運河兩側5公里範圍內共識別出17條主要斷層,評估了它們的活動性和危險性。”李冰溯説,尤其是平陸運河橋梁工程之一的丁屋村大橋附近,通過探查精確定位斷層後,建設方根據建議,將主橋墩設置在斷層影響帶外幾十米處。
地上搞結實,是運河長興的關鍵。
“把運河沿線房屋搞結實,紮實提升抗震能力,未來才能更好享受運河帶來的便利。”廣西震災風險防治中心高級工程師趙修敏説。
基於房屋單體數據,工程師們結合多年來地震災害現場調查所積累的經驗,建立起廣西建築物地震災害隱患評估模型,對平陸運河沿線36個鄉鎮建築物的地震災害隱患等級加以評定,並建議有關部門對隱患房屋逐步進行抗震加固。
運河奔騰入海流。為保障建成後能晝夜不息健康運轉,一張隱形的“智能監測網”在平陸運河航道上方織就。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震局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中心內,電子大屏上跳動的數據正實時顯示着運河邊幾十個地震監測點傳遞過來的“健康訊號”。
“運河通航後,這些監測點會繼續發揮作用,在災害來臨前第一時間發出預警。”自治區地震局副局長甘延鋒介紹,“通過數字建模、智能分析和預警聯動,我們為平陸運河打造了一套防震方案,也能給其他水運工程的防震建設提供參考。”
運河旁、山坳間、預警中心內,地震工作者們將繼續堅守崗位,為奔涌的“黃金水道”保駕護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