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中國行|千年岩畫“動”起來
最近,崇左市壯族博物館人氣高漲。經歷5個月閉展改造的“&&岩畫 駱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陳列”重啟大門,迎來了參觀熱潮。7月31日,記者實地探館,與眾多來自廣西和全國各地的游客一道,探索千年花山岩畫之謎,與駱越先民隔空對話。
花山岩畫分佈在崇左市境內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的懸崖峭壁上,為生息繁衍在左江流域的壯族先民所繪製。岩畫上的圖像,記錄的是距今約2000年前的祭祀場景,與岩畫所在的山崖、山峰下的河流、對面的&地,共同構成了神秘又震撼的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
2015年10月,崇左市壯族博物館推出 “&&岩畫 駱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陳列”,作為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將文化景觀與博物館展示相結合,充分體現了壯族歷史文化。
2016年7月,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廣西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産,也是中國第一處岩畫類世界文化遺産。在這一珍貴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進程中,“&&岩畫 駱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陳列”肩負起重任,它不僅是花山岩畫的忠實守護者,更是後世深度解讀古老駱越文明的無價密鑰。岩畫本身是不可移動的文化景觀,如何將其“搬入”博物館並生動詮釋是個難題。
當科技浪潮奔涌而至,崇左市壯族博物院選擇主動擁抱這場變革。今年7月15日,正值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申遺成功九周年,改造提升後的陳列展重啟。借助數字屏、互動裝置、多媒體展示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展覽將左江花山文化景觀視為一個完整精密的文化生態體系展開敘事。
站在展廳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改造後的裸眼3D光影通道。威嚴的花山王像在序廳巍然而立,兩側的燈膜上投射出遠古山川的輪廓,將游客帶入千年駱越秘境。來自廣東東莞的七年級學生小張,站在通道中回頭望去,眼睛裏滿是驚奇:“感覺自己真的回到了2000年前!”
“游客總在追問:花山岩畫是誰畫的?怎麼畫?為何畫?”崇左市壯族博物館副館長韋浩東指向改造核心區。在“天書釋義”展區,祭祀場景正以動畫情節重現:赤膊的駱越祭司擊響銅鼓,人群踏歌而舞,或曲肘舉手、或曲膝跺步,與展櫃中的戰國銅鼓交相輝映。“以往我們只是靜態展示相關文物或圖片,如今,動態畫面讓觀眾能更直觀地了解古駱越先民的生活、信仰以及人生哲學。”韋浩東看著展&前正踮腳張望的孩童感嘆。
除了“天書釋義”展區帶來的全新體驗,“駱越神筆”互動墻也深受游客喜愛。“我們對原有的岩壁墻進行了改造,運用互動投影技術進行沉浸式設計,還原了花山岩畫作畫場景。” 韋浩東介紹道。根據互動墻上的提示,記者選擇了“懸吊法”作畫指令,投影中瞬間垂下藤蔓,赭紅色的岩畫小人懸空擺蕩。當記者用手“塗抹”虛擬岩壁,一隻赭紅色獵犬漸次成型,活靈活現地躍然於眼前。
接下來,韋浩東帶記者走向弧形巨幕。屏幕上,正播放着花山秘境影片。
在“傾力守護”區,游客溫女士按下手印宣誓,數字證書即刻生成——“您已成為第110位花山守護人”。“這份守護承諾為觀展增添了獨特的體驗。” 溫女士激動地跟同行的夥伴分享感受。
崇左市壯族博物館館長李敏&&,此次改造提升的初衷在於適應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滿足游客對展覽日益增長的體驗需求。“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更全面、深入地展示花山岩畫的內涵。這次的提升不僅僅是視覺效果的改善,更是對文化內容的深度挖掘。”李敏強調,新的展覽將以更生動的方式,幫助游客理解花山岩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崇左市壯族博物館在游客接待方面表現不俗,去年接待游客達到17.831萬人次,今年截至目前接待人數已達9.9374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其中,散客與研學團隊各佔50%,成為2025廣西旅游年“跟着文物古跡游廣西”特色主題研學旅游的熱門打卡點。
隨着“&&岩畫 駱越神工——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陳列”的重啟,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僅為觀眾們提供了全新的互動體驗,也為花山岩畫這一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開闢了新的路徑。李敏&&,未來博物館還將加強館際交流與科研機構聯動,開展更多智能化和互動性活動,讓更多人走進花山文化,共同守護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産。(廣西雲-廣西日報 記者)

